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修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新时代“过紧日子”进一步拧紧了制度螺栓。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条例》精神实质,在思想上拧紧“总开关”、在行动上找准“关键点”、在制度上架起“高压线”,切实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行动,让艰苦奋斗的传家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回望峥嵘岁月,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老一辈革命家“一条毛巾用十年”,正是以思想自觉淬炼出行动自律的生动写照。这种从灵魂深处迸发的节俭意识,它不仅是我们党在革命年代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年代依然闪耀着永恒的价值光芒。迈步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根基,牢固树立“艰苦朴素为荣、奢靡浪费为耻”的价值导向,坚决杜绝“节约影响效率”“排场代表面子”等错误观念,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身体力行把“带头过紧日子”过到底,真正让勤俭节约成为思想自觉、行动习惯。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社会风尚的形成。一方面,要在“小节”中树立标杆,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支笔、一度电等小事做起,将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理念融入日常,以机关带社会、干部带群众的联动效应,推动节俭风尚成风化人。另一方面,要在“大局”中践行担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杜绝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用在刀刃上,重点保障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科技创新等领域,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效益,推动“过紧日子”的精打细算转化为群众“好日子”的幸福增量。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制度建设是规范行为、涵养新风的“钢筋铁骨”,必须靶向施策、标本兼治,以制度刚性约束让“过紧日子”行稳致远。一方面,要织密制度“防护网”,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条例》各项制度落地落细,坚决遏制铺张浪费的作风之弊;针对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浪费新形式、新问题,持续优化经费管理、差旅、公务接待等规定,及时查漏补缺、迭代升级制度内容,确保制度始终跑在问题前面。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督“硬约束”,整合审计、纪检、社会监督力量,建立常态化检查机制,对铺张浪费、截留挪用、低效使用等行为露头就打,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以刚性执纪确保资金使用全程规范透明,让“过紧日子”从行动自觉升华为制度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