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是一剂慢性毒药
祥林嫂虽在旧社会,其命运有其必然性。尤其是其在噩运接二连三发生后,试图通过抱怨来获得同情、找到寄托,这或许也是一种必然的归宿。因为当祥林嫂三番五次喋喋不休地讲她的阿毛的故事,抱怨自己的粗心时,连“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了。人心有时就是这样,弱者固然值得同情,但是当弱者试图通过抱怨获取同情,人性中同情的道德感反而降低了,人们就会减少甚至不再同情:同吃五谷杂粮,同食人间烟火,同情是最廉价的道德约束。
经济形势的寒意阵阵袭来,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浪潮纷至沓来,不少企业经营业主面对寒意与转型,类似的抱怨话来了,什么网络挤占了实体的空间,什么环保力度太大了,什么人力成本太高了……可人家马云说: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理由。可见强者总是直面挑战,正视问题,而失败者则是牢骚满腹、抱怨多多。于是,一边淘宝双十一高潮迭起,一边不少传统小企业因为不适时转型而走向衰亡。
从以上二则事例来看,抱怨的问题已被抱怨者意识到,且是客观存在的。可最可怕的是,抱怨者在不断抱怨中,要么失去了自强的动力与意志,要么就失去了最好的机会和可能,真似一剂慢性毒药,未发作前认为是剂药,可到病染成膏肓,已然晩矣。
海伦凯勒的世界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以自述性质,将自己身残志坚而不抱怨不放弃的故事,以文学形式生动表现出来了。正如她说:“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我们的踌躇,犹豫。将自己定位为某一种人,于是,自己便成了那种人。”可以如果在抱怨中表现出踌躇,犹豫,将自己定位为那种人,我们也就成为那种人了。
最后送大家八个不抱怨,争取做个沉默有力量的人:
不抱怨自己,向内而生;不抱怨工作,争得机会;不抱怨他人,赢得尊重;不抱怨家人,获得幸福;不抱怨压力,激发潜能;不抱怨环境,适者生存;不抱怨挫折,奔向未来;不抱怨当下,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