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无奈的妥协叫做“好吧!”
雅暄游戏咨询中心 思雅
“好吧”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口语之一了,相当于“行”,“可以”。但除了字面意思之外,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会更关注这句话背后的情感。或许有犹豫不定,也或许是无奈的感叹,再或者有不耐烦的拒绝。今天我在督导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一个个案。
案例:小糯米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看上去性格开朗,却总有着讨好别人的行为,这让家长担心不已,从而来到了游戏咨询室。
一、相遇的“好吧”。
咨询师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中年女性,对孩子们有极强的耐心与包容心,可在这个个案中,除了这些,她又多了些许的心疼。确实如母亲讲述的那样,这个孩子自进入咨询室后,有很多讨好咨询师的行为,不断的给咨询师手中放一些吃的物品,在沙盘中也呈现出要忙碌在照顾父母饮食起居的生活中,当然,生活中的现实场景不会是这样,这只是孩子们的心理现实。可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来摆呢?
“苏菲亚这么忙碌的为自己的父母,她什么时间照顾自己呢?”咨询师若有所思地问到。
“她必须照顾自己的父母,再累也要坚持,因为父母太辛苦了。”小糯米郑重其事地回答。
听到这里,咨询师愈发地心疼游戏中的“苏菲亚”,同时更心疼游戏中的小糯米,并表示:“苏菲亚一定也很辛苦,我都心疼她了。”
“她必须坚持,只能坚持。”小糯米似乎没有听到“心疼”二字,加重语气地再次强调到。
“好吧!”咨询师无奈的回应了一句。
就在这时,听到这声“好吧”,小糯米表情开始有些异样,眼睛似乎扩大了一圈,好像被触电一秒种的感觉,说到:“能不说好吧吗?”
咨询师疑惑的问:“那我说什么好呢?”
“你就说好。”小糯米毫无间隙的迅速回复。
此时咨询师还呈报了另一个现象,妈妈说小糯米其实是一个特别爱妥协的孩子,情绪转移也特别快,经常会说到的口头禅正是这句“好吧。” 确实如此,当小糯米听到了那句无奈的“好吧”时,她与咨询师在这里“不期而遇”,并唤起了她平时的无力感,为了防止自己有这样的痛苦体验,所以要求咨询师也不要说,就像自己也没有体会过这样的情感似的。
二、相遇之后,总有火花。
在咨询师无意中说出那句“好吧”时,她内心体会到的是心疼与无奈,而就在这时,投射性认同正在发生。 所谓投射性认同是一种防御机制,但同时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比昂将咨询师被卷入成为投射性认同的容器的体验过程比作是拥有了一个不属于自己想法的想法。而奥格登则认为投射性认同是来访者制造了一次让咨询师理解自己的机会。
是呀,小糯米在听到咨询师那句“好吧!”之后的反应,不正是借此机会让咨询师理解自己的过程吗?
而每一次来访者用投射性认同给咨询师提供了一次与来访者心灵相吸的机会,也是一次改变的契机,一次深度沟通的火花。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或许会发生这样的对话情境:
咨:“好吧,这句话是你不喜欢听到的,对吗?”
来:无语或者“对”。
咨:“我想这句话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总感觉好像说这句话时,好像很没有力气,不知道你跟我是否一样呢?”
来:(在这里至少可以获得一个眼神的回应)也或许是一声“嗯。”
咨:“那你会怎么做呢?”
……
在这样的反思与促进反思的过程,恰恰是帮助来访者成长洞悉自己的时机,咨询中的成长就是这样获得的。
每一次与来访者在感觉上相遇的火花,都是一次绝佳的治疗和改变的契机。咨询师在咨询中不仅仅“出租”了自己的时间,同时“共享”了我们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