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第三天上班,刚好就是部门的会议。看到一份报告的数据,显示的开工三天报到率的平均值为83.7%。一看到这个数据,我的第一反应,那现在公司到底是报到了多少人呢?
这个想法仅仅在我的脑海里停留了小片刻,便过去,没有深思。
同事准备继续报告,我也准备继续听下面的内容。
这个时候,领导打断了同事的发言:“我昨天就想说这个数据了。我们需要连续跟踪三天的报到率,是第三天,该返岗的员工大多返岗了,现在算平均值,怎么可能知道最终的数据呢?这个时候,应该呈现的是最终的报到数据,那才是有效的。第一天的数据也有效,那是开工率。不是所有的数据,都用平均值来体现。”
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刚才的不对劲在哪里。领导马上就发现问题所在,是因为领导非常清楚,她想要的是什么;我只是迟疑一番,没有深究,是因为,我也没有梳理清楚,我到底要什么。
数据是无意义的,甚至各种数据分析的工具本身,也是无意义的。只有我们自己清楚了,进行数据分析的意图,想要达成什么目标,数据分析才有价值。
我在做一次线上学习平台数据分析的时候,拿到手上的数据,最终就是所有人学习不同课程的记录。我想要通过这个数据,看到不同区域的学习情况,形成对比。第
首先,我统计出了不同区域的学习人次,多的有几万人次,少的只有几百数字。如果不深入思考,就可以发出去,学习人次多的区域,就可以排在前面。如果止步于此,就会发现问题,人次只是假象,因为各个区域的人数不一样。
于是,又做了一步分析,那就是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算出平均每人学习课程的次数。从大概率上分析,很少有人短时间内去学习平台上同一门课程,多次学习记录,那就是学习了多门课程。因此,平均每人学习课程的次数,也就间接是每人学习课程的门数。
学习平台上共有72门课程,有些大区平均每人学习1门课程,有些大区平均每人学习了23门课程。这样的数据,既可以看到每个大区之间的差距,又可以看出距离完成总目标的差距,知道努力的方向。
这样分析,既比总学习人次数据有意义,又有了清晰的目标。
明确目标,行为才会导向目标。
我的目标明确,练习逻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