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命力,都拥有成长所需要的一切资源,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人是可以改变的,改变也是可能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面对问题才是问题,有五种常见的沟通姿态,有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其中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沟通模式,这种类型实现了自我、他人和情景的统一,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语言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较高,建立在很高的自我价值基础之上。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和打岔型这四种的沟通模式属于不太健康的沟通模式,那如何改变呢?个体需要一些调整来改变“内在”,一种是根植希望,改变信念,二是要增加一些关联,改变沟通要素,促使个体有新的体验;三是自我调整,降低对外界的抓取,学会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其中自我修通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承认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渴望,接纳自己和父母本来的样子,分享体会,学会自我给与和自我满足。
萨提亚家庭治疗还提出了重要的“冰山”理论,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其他更深层次的大部分不为人所见,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很深的渴望和自我生命力想要呈现的内核的!外在行为与内在诉求的不匹配、不平衡导致了沟通矛盾的产生。这种理论其实强调了个体行为的复杂性,不能简单的归因,要将冰山下面的部分呈现出来,才能看到个体生命行动的背后的面貌。他做事的渴望是什么,期待是什么,自我想实现的是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个体对于成长的本来生命力。比如一个8岁的孩子把零食藏在了书包里,妈妈在孩子睡觉了以后,看到零食很生气,因为孩子的肠胃不太好,身体不好也瘦弱,容易咳嗽,容易积食,妈妈平时对孩子管的很苛刻,什么零食都没怎么吃,这个孩子还拿零食到床上吃,拿零食到厕所吃。孩子的行为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可以分析孩子的愿望和感受开始,孩子喜欢吃零食,妈妈管的很严,孩子藏着吃,拿到厕所吃,可见妈妈不允许孩子正大光明的吃零食。孩子可以从吃零食中得到满足,但是妈妈不允许,这就是冲突。孩子是不理解妈妈的行为,妈妈说这是爱,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不爱,或是不太爱。经过分析开导,妈妈意识到自己得管控太严了,给孩子写了情深意切得一封信,在信中,妈妈说太过于担心孩子的身体,让孩子吃东西时也紧张也害怕,妈妈希望孩子开开心心大大方方的吃,母女俩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