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明白四达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能永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出生的婴儿一样吗?洗净思想上的尘垢,能让心地宽广的如一尘不染的明镜吗?热爱百姓,按照道的法则来治国,能保持无为的境地吗?口鼻自然的开辟,呼吸吐纳,能够绵绵细静的雌守吗?通达四方,能不玩弄拳术和心智吗?生养抚育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为世间立下了卓越功勋,但并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但并不居于主宰地位,这就是最高深的“德”。
老子认为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使得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保持和谐,这样就可以做到心静淡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提高自身修养,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爱民治国”。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大自然的精品”,“造物主的杰作”,“万物之灵长”,主要是因为人类拥有精神和意志,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人们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人的主观意识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能动作用。通过主观对客观的思索,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感知、理解世界,这是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
但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发挥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可能会犯错,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人们就有了懊悔和痛苦。
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或者说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人类拥有情感。为什么其他生物他没有痛苦和烦恼呢?而人类有呢?这是因为人类的灵魂和肉体是经常分离的,因为灵魂是长翅膀的,它总能飞跃到梦想中的高度,与此同时人们的肉体却比较笨重,它无法和灵魂一起飞扬。其实就会出现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我们也可以把灵魂比喻成理想,把肉体比喻成现实。事实上理想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了这个意思。因为人们的理想和现实常常无法统一,所以人们就会痛苦,就会无奈,就会迷茫,就会不安。
人们之所以有有痛苦和懊悔的情感,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当情感的需求和自身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感到痛苦,感到迷茫,感到失落,感到困惑。这个根源在于人的肉体和灵魂不能统一。而其他生物它们的生理和心理是统一的,他们不会独立思考,也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判断,所以不对任何事物敏感,也就不会有失落和痛苦。
我们都知道“庸人自扰”这个词。因为平庸,所以可能会无端的感到痛苦、困惑、难受。能不被平凡琐事所困扰者,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圣人,一种人是婴儿,婴儿他不谙世事,万事皆轻,只知道饿了吃,困就睡,他从来不去思考一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当然就不会有烦恼和痛苦。而圣人呢,不是天生的,他是经过了庸人的阶段,也感受过痛苦和烦恼,但他明智的选择了和大道同步,尽力做到了灵魂和肉体的高度统一,做到了“专气致柔”的婴儿,做到了心静明镜无瑕疵,做到了不受自己的局限而透露真理的品性。
“专气致柔”,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元气凝结起来,如果我们能够聚集自己体内精气,而长久保持婴儿的柔软状态,就能长盛不衰。
东汉初年云台28将之一的冯异将军,为人谦退,谦虚退让,遇事隐忍,虽然功勋卓著,却从不居功自傲。他每在路中遇到其他将领,不论官职高低,战功大小,皆驱车让路。历史上刘秀带领众将军行军打仗时,每次战斗结束后,将军们总是坐在一起高谈阔论,论功行赏,而冯异常常独自必作于大树之下,静静的思考着战斗的经验得失,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他淡泊名利,便戏称他为“大树将军”。
论语种有一句极其著名的话叫“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五大圣人之一曾参提出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每日三省吾身的主要内容,现在提倡的复盘可以很好的呼应。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的有道明君,他能够善于听取臣民的呼声,也是以善于纳谏而著称于世,开创了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代盛世的“贞观之治”。其纳谏之风,主要有4个特点,倡导直谏。兼听则明。择善而从、畅达言路。这4个特点让唐玄宗听到了真实的反馈。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典故,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祁黄羊,秉公举荐、不持偏见的故事。晋国的南阳地区缺少一个长官,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见了自己的仇人谢狐。还有一次晋国军队中缺少一个尉官,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荐的是自己的儿子。祁黄羊认为谁的能力最合适就举荐谁,至于这个人和他的关系不是问题考虑范围之内。事实这两个人也不负众望,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得非常出色。这也充分证明了祁黄羊非凡的慧眼。但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仅有识人的眼力,更重要的是他在推荐这个问题上能够摆脱个人情感的干扰,也能够偏正无私的推荐出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