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男子曾是理科状元考上清华,毕业后当保安”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引发热议。视频的主角张晓勇,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曾在广州某企业工作,2013年他来到湖南长沙一小区当保安,目前是某市场物管客户部主任。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1991年张晓勇以长沙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1996年毕业,张晓勇去到广州一家中外合资日化企业。学生物专业的他理想是去搞产品研发,可事与愿违,张晓勇被分配到了客服部。这个结果好像一盆冷水,把张晓勇的一腔热情和抱负给浇灭了。
理想得不到实现,后来又加上父亲生病瘫倒在床。父母在,不远游,张晓勇在广州漂几年,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长沙,事业依然没有起色,在房产公司呆了几年,最后来到马王堆陶瓷市场当上了保安。
关于这样一件事情,我认为张晓勇的话很中肯:“从清华出来,有的说一定要当大官,有的(说)一定要挣大钱,有的(说)一定是要搞一个名成身就科学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那时候也不外乎有这些。实际上,我也是为了家庭,为了父母,早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并且他在现在的某市场物管客户部主任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也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
从几年前的北大才子卖肉到“西少爷”的肉夹馍,高学历和小事业一直都是媒体舆论的重要谈资,清华高材生和“小保安”的结合更是赚人眼球。对此,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思考!
1、“高学历”就一定要做“大事业”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挑战了人们的传统思想,打破了公众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大家的印象中,高学历从来是和高档的写字楼,高大上的实验室联系在一起的,而和“小保安”放在一起,就像偏远山村里一个农民娶了漂亮美国媳妇,唐僧恋上观音菩萨一样给世人带来强烈地视觉冲击感。
高学历和“小保安”,除了给人们传统思维模式带来的冲击。更多地引起了大家的理性思考,其中大家争论最多的是“人才浪费”问题。很多人觉得读了那么多的书,花了家里和国家那么多钱,最后却去从事了一个和专业毫不相关的职业,杀猪卖肉,烤串,做肉夹馍,做保安不需要读书的人都可以做的啊,这难道不是浪费人才吗?
这些人愿意沉下心来,专心地去做一些“小事情”,就值得我们钦佩和称赞。至少比那些眼高手低,不能扎根实践,“假大空”作风的“理论家”要好很多。
2、我拼命读书就是为了当普通人
张晓勇是清华毕业的,没错,但是他应该为我们所佩服的是,没有为社会的舆论压力所压垮,能够认清自己,好的定位自己。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觉得清华毕业的就高人一等,他知道自己首先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父亲的孩子,知道伺孝双亲,他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一个“普通人”。
事实上,社会上又何止一个张晓勇,太多的人,上学的时候踌躇满志,志在四方,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可是等毕业了,工作了,当梦想被现实击碎的时候,当棱角被激流磨平的时候,开始懂得“平安是福”,开始懂得你我皆凡人,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可我拼命读书,就是为了当普通人吗?为什么拼命读书的结果就是当一个普通人?
3、教育的功利和与市场的脱节
教育,读书的目的是功利,近期是为了考试,远期是为了挣钱。应试教育的产物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辛辛苦苦读书,结果出社会排不上用场!
不要说这位清华高材生,现在的多少大学教授、博导,你让他去社会工作,你看看他能做的好吗?有意思的前几天听一个知名教授的讲座,讲的他在某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讲完有人提问的时候,说:“某某教授,你的论文我觉得好像是很常识的东西,搞清楚了某某和某某的关系,有什么现实的实际意义呢”?
这位教授居然举例回答说: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很重要吗?不重要,但是他就是知道,而别人不知道,可能我的研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我发现了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是的,我们在学习、制造太多没用的知识,就像最近施一公所提出的中国的“垃圾论文”,功利化的产物,对社会有什么价值呢?
小结:
或许,当清华高材生做保安,北大高材生卖猪肉,这样的事情不再是新闻热点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才真正树立起“尊重学问而不是学历”的价值观。当我们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凡和平庸,而不忘孝道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看清为人之根本。当我们不再唯成绩,学历,而学会去独立思考,去追求实用而有价值的知识时候,我们社会才会更进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