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走了。
但是,有一个人,留了下来,他叫孔丘。
那孔丘是何方神圣?《论语》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丘,就是那个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作为同一个时代的两位绝世智者,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位“见周之衰,乃遂去”,一位“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离去的逍遥,让我神往;孔子留下的执着,让我感动!离去者,未必真的离去(《道德经》五千言仍在);留下者,却真的留了下来。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民族的幸运!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孔子带着他的弟子,许下了改变世界的诺言。他周游列国,一次次去尝试。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成功,却仍然不放弃努力!这是怎样的意志与信念!这是怎样的崇高与伟大!他自己曾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老夫子把道的行与废归结为命运,看起来十分消极,不是么?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换句话说,就是最天真的空想家),他,认命了吗?
对此,我只想回答三个字:别逗了……这怎么可能?!他是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说的这句话。他深知,道之将行或将废,除了人力,还有天意(也就是历史大势)。人力方面,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握的;而天意,却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一心一意地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孔子在人力上做到了自己的极致,所以,他才有了那句话。这就是“知天命”啊!在付出了所有努力后,却不希冀一定会获得同样的回报,这是怎样的洒脱者!
这让我想起了“功利主义”。毫无疑问,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谁也无法做到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不管你有怎样的华美的说辞为自己辩护。其实,这也是不用辩护的,“功利主义”,又不是一个贬义词(虽然有时候我们经常用它来批判某人)。在哲学上,这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褒义词(它提倡追求“最大幸福”,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当然,这里我所说的并不是取它的哲学意思。我还是按照大家一般的理解来取这个意思的,即带着利益的眼光做事情,做事情的动机都是从利益出发。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会使我们常常陷入痛苦:因为你带着利益的动机,却常常得不到利益的回报。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有点情怀的。学学孔老夫子的洒脱,想想庄子的逍遥。过分“功利主义”的人,终会什么都剩不下。因为,没有永远的利益。但是,有永远的情怀。
有情怀的人,才有温度。孔子,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在《论语》,有一句我读之来,至今非常感动,乃至于无限悲伤。
“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就是说,有一天,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颜悦色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则是和乐的样子。孔子很欢喜。然后孔子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会不得好死啊(这不是骂人,再说一遍,不是骂人)!”我们都知道,子路在众弟子中,是最勇猛好强的。但孔子深知“木强则折”的道理,所以在快乐的时候,乐极生悲,突然很无厘头的冒出一句:仲由啊,恐怕你不得好死啊!这是怎样的悲情与关怀!当一个老师,为自己学生的未来着想,担忧,并出言提醒,对此,我真的很是感动。有怎样的爱,就有怎样的教育!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诚如是。勇猛刚强,是子路的优点。但是,一个人的灭亡,往往不是由于他的弱点导致,而正是由于他的强项(子路最后被乱刀剁成肉泥)。中国有句古话: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个人的最大的强处,往往也是他最大的弱处所在。尽管说起来比较拗口,想起来比较复杂,听起来比较不可思议,但也许是对的吧!
孔子,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没饭吃的时候还能唱歌。但我曾经说过一句话:要有多么大的悲观,才能撑起一个人足够的乐观!所以说,孔子在最乐观的背后,藏着最深的悲观。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学”,不是现在的这个“学”;也就是说,是过去的“学”。换句话说,就是“道”。“志于学”的意思也就是“志于道”。他为什么“志于道”呢?因为他看到了“道之不行”;孔子后来广收弟子,传播自己的理念,想以礼乐改变这个世界,这又是为什么呢?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世界不行了(老子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走了);广收弟子,是因为他明白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自己一个人无法与整个世界为敌(多么痛的领悟);传播自己的理念,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事业自己是完不成了(本来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他想保留下自己思想的种子,待到以后重新生根发芽。所以,他所有乐观、积极行动的背后,都是对自己深刻悲观的反抗!我爱这种乐观,喜欢这种反抗。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孔子去了,然而,他终究是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