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的朋友圈,都是怀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文章、图片,倾其一生为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者,人民当然感恩、怀念他。袁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谈到吃饭,我们会想到粮食。我们一日三餐吃的白面、大米,是谁为我们播种、收割的?吃水不忘掘井人,吃粮常思种粮人。袁老是种稻的开拓者、领路人,我们应该致敬和感恩。而辛勤耕作的农民伯伯是平凡伟大的产粮人。
我们的一粥一饭,都凝结着农民的汗水,所以,衣着光鲜、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千万不能瞧不起土里刨食的农民。因为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农民产粮,我们会饥饿;没有农民产棉花、蚕丝,我们会受冻。我们能对农民能做的就是感恩他们,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
“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儿童们耳熟能详的《悯农》,表达了对粮食的敬畏,对农民辛苦耕作的感念。
“一粥一饭,当思之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中的名言警句,同样提醒人们:吃饭不忘粮食耕作抢收之苦;穿衣当思衣物生产过程之艰。
小时候,在饭桌上,父母就严格而诙谐地告诉我们,碗里的饭一定要吃干净,不能剩,否则会长个疤子脸。因为父母亲经历过饥荒年代,忍受过挨饿的滋味,而且亲身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所以,父母亲非常珍惜粮食,并且教育子女,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家风。
现在,虽然我们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不愁吃穿,但是,饮水思源,不忙忘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小培养孩子珍惜粮食,节约资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懂感恩,知图报,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家风。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逝去的袁老,才能对得起付出辛勤劳动、养育我们的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