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AI学流体力学(一)

我的工作中偶尔会遇到流体力学方面的问题,于是“学点流体力学”这件事在 To-do List 里躺了两年。真到动手,却被那排山倒海的公式劝退——光是看见偏微分符号,头皮就先麻了半边。

然而,不懂理论,完全靠经验摸索,耗费的不只是时间,更是生命。古代中国的作坊靠师徒口传心授,技术概不外传。这种靠经验传承的技术只会原地打转,偶尔有悟性高的匠人悟出一点理论,才能让技术向前跨出半步。即便是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这种“经验至上”的基因仍然影响着我们,仍有人迷信“老师傅的经验”,而不相信理论。当然,这里面也有理论太抽象,不容易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拿来就用的原因。

昨晚,那本在书架上沉睡两年的《计算流体力学》又被我抽了出来。书没变薄,我也没变聪明,可底气却足了,因为科技给我们每个人都配备了老师——AI。

AI就像我们儿时的《十万个为什么》,只要脑瓜中产生问题,想出关键词,便可按目录索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今的AI,不用想关键词,不用查找索引,只要描述出问题的大概,他就会给出领你满意的答复,答复中再有不懂的词汇或者问题,还可追问,直到把问号全部拉直。于是我突发奇想:让AI当私教,带我把流体力学啃下来,不也一样能成?成年人的学习,成人的学习,没有大量的时间再系统的学习,而是注重实用性,用什么学什么。但这种“实用主义”有很大的副作用:就是对一些原理和公式总是一知半解,脑子中形不成系统理论,最终导致创造力和理解力缺失,久而久之成了计算的工具。这就像有人努力读书,掌握了相关的理论,毕业后他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技能必然突飞猛进;而那些没上过学的,只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最多也是在师傅个人经验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的实践不过是重复前人摸索过经验而已。可惜不少大学生一毕业就改行,把辛苦攒下的理论束之高阁,这难道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吗?

好在如今有了AI。它让“随时问、随时懂”成为可能,也让“带着问题学”不再奢侈。接下来,就看我怎么跟这位24小时不下线的老师过招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