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在家族群里晒了一个视频,是她家的母牛下崽了,二姐夫把牛崽抱到屋内,用电吹风吹干牛崽的毛发,仿佛是一个盛大的庆典,值得让二姐在群里奔走相告、喜笑颜开。隔天回村里,看到了这头新生的牛崽,整个牛头的部分都是白色的,卧在母牛身边,恬静的样子蠢萌蠢萌的。 看到舐犊的母牛,想起了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老牛》,开篇的几句话我也依稀记得:“故乡的许多景物,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特别是我家那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更使我不能忘怀。” 课后 老师布置的作业,让同学们用“瘦骨嶙峋”造句,闹出了好多笑话,诸如我家有一头瘦骨嶙峋的羊;我家一头只瘦骨嶙峋的狗;我家有一匹瘦骨嶙峋的马等等,甚至有的同学还把瘦骨嶙峋用到描写母亲的形象中,颇是引起来了几分不怀好意的笑声。
二姐家之所以养牛,是作为耕牛来用的,盖因为我们村子典型的两山夹一沟的地形,大部分耕地坡度较大,四轮车之类的机具,终究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役使耕牛虽然慢,毕竟能赶在节气前把地种完,秋季的时候还需要在耕牛的劳作下,把一年的辛劳收获到家。
.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养牛的日子很短,父亲事业鼎盛的十年,是家里种植人参期间,那时候的耕种,多用人力,最多的时候家里长期雇佣十个以上的劳力,如果那个时候家里养牛,平时经管也是用不到我这个少年的。到了初二的暑假,在我家长年做工的日照老乡,有三个人回乡成亲,一时间劳动力缺乏,父亲便命令我利用暑假的时间每日里去放牛。
这种劳动,哪里有诗词中所描写的诗意,什么“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之类的,那时候根本就体会不到这样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只是记得每天比上学的时候起的还要早一些,睡眼朦胧间从牛栏里牵出那头老牛。一头典型的延边黄牛,胸部深宽,骨骼坚实,颈厚而隆起,肌肉发达,宽宽的额头上角基虽然粗大,却只剩了一只角,成一字形向后伸展,牛尾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从中间断开。那时候正值《西游记》热映,看到牛魔王的坐骑叫“避水金晶兽”,便根据老牛的特征和二哥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独角断尾兽”。
放了几天,看到我时显得亲切了一些。每天早晨与傍晚时分,和老牛沿着村路向东走,南山边梯田梗上多是水稗草,所以每次要走上几段山路,陪着老牛在慢慢地行走着,仿佛是一次短暂的野游。因为老牛的断尾,不能有效的驱赶虻蝇,常常要撅上一根柳条,轻轻挥动着,不让虻蝇来叮咬,老牛便会在掠草的间隙,用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投来貌似感激的目光。从那时起,我渐渐知道其实牛和人一样,是有着感情的动物。
慢慢地与小伙伴合群了,每天吆三喝四地结伴去放牛,看到小伙伴们熟练的在牛背上爬上爬下,很是羡慕,能骑牛,才会成为我们眼中一个标准的牧童,也是乡亲们眼中的一个合格牛倌的标准。在小伙伴的嘲笑下,终于有一天鼓起勇气爬上牛背,却忽略了老牛正在走上坡路,一把没有抓住,顺着牛背滑了下来,许是感觉到受到了攻击,老牛后蹄一蹬,踢到我的肚子,虽不是很疼,却引起了母亲的后怕,护着我不再去放牛,就这样,结束了一个暑假的牧童生活,也结束了无暇的少年时代快乐的时光。
记忆中丝毫没有这头我们戏称为“独角断尾兽”的老牛的结局,多半是被卖与牛贩子,满足了别人的口腹之欲吧。如果今年没有去祭祀奶奶和母亲,是不会想起生命中还有着这么一段做牧童的日子。如果没有看到,有一只黄牛亦步亦趋地想要席卷供桌上的水果,是不会在驱赶的对视中,想着生命中曾经有过一头牛那么温情地注视。
人的记忆都是如此么,年龄越大记忆愈小?什么时候还能有一份沉静的心,让生命慢下来,过上记忆中的牧童生活?只能臆想着退休以后,回到村子,在老宅处建一栋木屋,讨得三五根垅,栽花种菜,日落而息,荷一把锄头,有一头老牛相伴着,踏着夕阳归去。
2018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