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的周末,先生带回几个粽子,热腾腾的。
看到粽子就会想起老爸以前包的粽子,吃了他做的粽子,其他的粽子对我而言再无吸引力,我已经好些年没吃过任何粽子。
不过,今天就我一个人在家,正好一个人的晚餐不想再做其他的,闻了闻,还有粽叶的香味儿,姑且当作晚餐吧。
细细拨开,糯米加枣,看上去还不错,咬一口,没了粽叶的香,愈发想念老爸的粽子。
从小到大,每年端午,老爸都要包上百个粽子,除了家里人自己吃,还要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为了能让我们端午节那天吃上他包的粽子,老爸的准备工作可得提前两三天。
先是买来清香的粽叶(苇叶),细细洗净,然后把粽叶煮开,为的是包时不容易断裂。煮粽叶的水一定要留下来。
原材料糯米(我们俗称酒米),红小豆,红枣,都要提前泡上一夜。
红枣可以在买来时干蒸一下,口感更佳。
第二天就开始包了,包之前先把不太好的,已有些许裂纹的粽叶挑选出来密密铺在大蒸锅的锅底。
酒米和红小豆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依然泡在水里。
取两片粽叶,太小的叶子取三片,一般是一大一小两片,稍稍交错排列后变身成漏斗。漏斗工艺的要求也很高,两片或三片做出的漏斗要象是一片大叶子做成的,不能漏米。
抓一小把红豆酒米放入漏斗,放上一个红枣,盖上一层红豆酒米,没过红枣后再加入一颗红枣,又加一层红豆酒米,把两个红枣都隐藏其中,原料就算加完了,刚好齐漏斗边,最后淋上一些泡米水。
接着把漏斗包起来,用棉线缠绕,最后成为三角椎体的一个个粽子,挨个码在锅里。
老爸是学机械出身,以前家中的家具都是他亲手制成。故每个粽子在他手里就象一个个工艺品,棉线一头在嘴里,一头在手里,另一手拿着粽子,三转两绕就个个有棱有角,三角形的底座都是等边型的,叹为观止。
看老爸包粽子实在是一种享受,每次他开始制作,我就拿个小板凳坐在旁边帮着剪棉线。
再长大些,看着精美的手工艺品,不禁手发痒,立志要把手艺学到手。于是煞有介事地跟着包起来,可不知是手笨还是三分钟热度的毛病,每次都包几个布袋子出来就放弃。
如此n年,终未学会。末了还找个因为老爸是以左手操作为主的原因,为自己开脱了事。
按老爸的说法,煮粽子才是重点。
煮粽叶的水派上了大用场,必须得用此水煮粽子。
将煮粽叶的水倒进码实粽子的大蒸锅,水要淹没粽子,而且自始至终都要保持淹没水位。上箅子后还要扣上一块石头,盖上锅盖后再压上厚重的菜板。
老爸说,如此,粽子间没了空隙,才不至于煮成粥。
火得文火,慢慢煮,要煮上四五个小时。
没错,至少四个小时以上。
一直煮到粽叶香气四溢,我们每年端午前夕都在令人垂涎三尺的香气中进入梦乡。
而老爸要一直守着,不断添水保持水位,到半夜十二点关火。
清晨,满屋的粽子香将我们唤醒,终于可以一饱口福了。
捞出粽子,除了颜色由青绿变成了墨绿,一个个依然亭亭玉立。
慢慢地一层层拨开,红色侵染了粽子的大部分。粽叶上粘粘的,米糯糯的,红小豆绵绵的,红枣甜甜的。
吃起来米里面都满是粽叶的味道,粽叶的香气就这样深入了粽子的骨髓。再加上糯米的香,红枣的甜,浑然天成。似乎红糖、白糖、黄豆粉等任何佐料都会破坏粽子本身的香气,就要介个味道。
介种味道一直吃到上班以后。
后来父母的家迁至外地,印象中也好些年没吃到老爸的粽子了。
如今75岁的老小伙住在深圳,据说那里没有苇叶,只有用箬叶做粽叶,估计是不一样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