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工作日志9.15

《不懂就要问》观课感想

近期观摩了《不懂就要问》的课堂教学,整堂课如一场温润而深刻的教育对话,既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触摸到孙中山 “勤学好问” 的精神内核,也让我对小学语文 “立德树人” 的教学实践有了新的思考。

课堂伊始,教师并未直接切入课文,而是以 “你们在学习中遇到过‘不懂’的时刻吗?会怎么做?” 的问题引发共鸣。孩子们稚嫩的回答 ——“查字典”“问同桌”“怕老师说,就先放一放”,瞬间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这种从学生真实体验出发的导入,打破了传统 “逐段分析” 的刻板模式,让 “不懂就要问” 不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与每个孩子息息相关的成长话题。

在文本研读环节,教师的设计尤为精妙。她没有急于灌输 “孙中山很勇敢” 的结论,而是聚焦文中两个关键细节展开教学:一是 “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 时的心理描写,通过让学生模仿 “壮胆子” 的语气朗读,体会他面对 “挨打” 风险仍坚持提问的勇气;二是 “同学们吓呆了” 与 “孙中山从容提问” 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多数人选择沉默,而孙中山选择提问”。课堂上,有孩子说 “因为他想真正学会知识,不是只背书”,还有孩子提到 “他不怕困难,想弄明白道理”,这些发自内心的感悟,远比教师的直接讲解更有力量。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的 “引导者” 角色格外清晰,她用追问串联起学生的思考,比如 “如果是你,在那样的课堂上,敢站起来提问吗?”,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不懂就问” 背后的求知态度与精神品质。

最让我触动的是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没有停留在对孙中山的赞美,而是将话题引向当下:“现在的课堂没有‘挨打’的规则,为什么还有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敢问?” 孩子们的回答坦诚又真实 ——“怕问的问题太简单,同学笑话”“怕老师觉得我没认真听讲”。面对这些顾虑,教师没有否定,而是分享了自己学生时代 “因为不敢问,错过弄懂知识点” 的经历,随后组织小组讨论 “如何克服‘不敢问’的心理”。孩子们提出的 “可以先写在纸条上递给老师”“小组内先互相问一问” 等方法,充满了童真与智慧。这一刻,课堂不再是单纯的 “学课文”,而是变成了引导学生解决成长困惑、培养积极学习态度的 “成长课堂”。

课后反思这堂课,我深刻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的 “育人价值”,不在于对文本主题的生硬说教,而在于将文本中的精神品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成长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主动思考、情感共鸣中,将 “道理” 内化为自己的 “行动指南”。这堂课上,教师没有让 “不懂就要问” 成为一句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设计,让学生真正理解 “为什么要问”“如何敢问”,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教学方式,正是语文教育应有的温度与深度。

作为教育观察者,我也从中得到启示:好的课堂,应当是 “学生为主、教师为引” 的共生场域。当教师放下 “知识传授者” 的权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真实的情感、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思考,文本中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扎根于学生心中,成为他们未来学习与成长的动力。这堂《不懂就要问》,不仅让学生学会了 “提问”,更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如何为孩子的 “勇敢成长” 赋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鸟的天堂》听课评课: 一、教学设计:匠心独运,层次分明 教师从导入新课开始,便巧妙地运用了一段生动的视频,将学生...
    茗茶_c3e5阅读 786评论 0 1
  • 近日,我观摩了一堂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主题的语文教学课,感触颇深。这堂课不仅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英雄...
    茗茶_c3e5阅读 775评论 0 1
  • 《花钟》听课心得 一、教学设计评析 《花钟》是一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美的说明文,教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
    茗茶_c3e5阅读 45评论 0 0
  • 《鲁滨孙漂流记》听课心得 今天,我听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经典名著《鲁滨...
    茗茶_c3e5阅读 49评论 0 0
  • 一、课堂亮点 1. 紧扣文本,聚焦人物描写 教师能够抓住《刷子李》一课的核心——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技艺的高超...
    茗茶_c3e5阅读 4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