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题是论"学科"与"学科统整"。所谓"学科"是旨在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从科学、技术、艺术的人类文化遗产中选择儿童应当学习的内容,再从教学论的角度加以区分并系统地组织起来的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在"学科结构"讨论中,斯卡特金对学科内容应当涵盖的要素作了精要的概括:(1)科学的最重要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2)以该学科的教材为基础所形成的世界观、伦理审美规范、理想。(3)探究与科学思想的方法。(4)科学史上的若干问题。(5)包括知识的运用在内的能力、技能。(6)认知活动的方法、逻辑操作、思维方式。(7)才能与情感发展的某些指标。学科课程的特质在于:第一,它反映现代文化的下位文化,反映人类智慧活动的整体。第二,在学科中,有学科固有的知识、技能、认识、表达、探究方法和价值观。第三,学科的内容与方法倘能被出色的组织,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上述目标。这种学校课程都是以"学科课程"为中心分化成各门学科为基本特征的。这种课程弊端是"经验片断化"与"知识割裂化",于是"课程统整"便应运而生。
"学科统整"不仅仅是一种课程的设计方式,也涉及知识论与课程观的差异。"学科统整"的研究特色就在于寻求学科内容的相关性,以求课程的精要化;同时强调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而𣎴是教师强加的被动学习。这种课程的重要意义是使每个儿童构筑起"知识的网络"。这种学科统整,是基于如下问题意识或取向:克服"分科主义"这个传统课程制度的取向;探究现代社会问题的取向;培育复杂社会里生存能力的取向;在儿童生活中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的取向。在"学科统整"的学习中,体现了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特点,第一,在于问题的质。第二,在于探究的过程。第三,在于需要持续的探究。
倡导"学科统整"不是全盘否定"分科课程",两种课程各具优势。重要的是落实"现代学力"培养。如纽曼指出的"真正的学力"应当具备三要素:知识的建构;训练有素的探究;超越学校的学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