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故乡

文学的故乡,看了莫言和迟子建那两期,作家自己出生和成长的故乡对于他们的写作来说至关重要。他们都是60年代的作家,正是遇上过文学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都很会讲故事,并且说出来的语言也是一气呵成,他们是真正优秀的当代作家。

看他们的故事,看他们写的小说,恍然的就回归到以前上学的日子,对各种文学作品都充满兴趣,一下子扎进书本里的世界,再抽身仿佛对周围都不那么适应,尤其是高中和大学的时光,被各种文学作品浸润,因此我充满着感性的认识,对真实的世界反而没有那么关心。

在社会经历了几年时光,才恍惚的意识到文学和现实世界的矛盾。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掐断了和文学的连接。以为文学是感性泛滥和不懂得去争取现实利益的原因,也导致过有一种文学无用论的意识。现在看来其实是认识问题,这于是乎又回到了哲学的视角。究竟文学带来了什么?

最早开始应该是小学的语文课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记不起来那些文学名著,中国的比如四大名著,到近代巴金、鲁迅、沈从文、曹禺等等语文课本上的作品,中国古代诗词,散文、近当代诗集等等,多多少少都受到过这些文学的浸润。

应该是从初中,最开心的就是一个人跑去书店,在书店里面待一个下午,那个时候看各种书,有探险类的,也有世界未解之谜之类的书籍,似乎从那时起,泡书店就是我的乐趣,还记得在同学那里借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后走在路上都痴迷的阅读的情形。

以前周六周天在家,爸妈出去工作,自己没啥事情做,也是找这样的一些小说来看,当时看的还是明清的戏剧之类,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讲的就是负心汉谋得官职后抛弃于他有恩的情人杜十娘,与现在的梦华录开篇被抛弃的赵盼儿的角色比较类似。也是那些不懂得什么是孤独寂寞的岁月,通过读故事来消遣时光。

到高中的生活,那些教科书基本都卖了,那些堆积如山的卷子,那些码成一落的错题本也不见踪影,但有几本语文读本仍舍不得卖,自己每天记录的日记也舍不得扔,那些密密麻麻的每天记录下来的文字,是那些在困难的日子里支撑着向前的精神食粮。

很多片段都已经忘记,那些做题的时光,那些大大小小参加的各种考试,但还记得早自习时常会阅读各种古诗词,也会在业余时间看看读本,那时放假的日子如果不是回家,基本就是一个人跑很远去书店,当时看的还是类似于奥巴马之类的心灵鸡汤,以及历史上的奇闻逸事。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抵挡住了很多的孤独,那种文字和语言之美,故事之精彩,是应试教育里面不可多得的让人保持愉悦的精神力量。

理解我自己,就必须重新拾起这些破碎的时光,进行完整的缝合。

我理解,文学是我的精神故乡,精神的一片原野,在这里遇见无数的故事,了解无数的人,给生命一种浑厚的底色。

新闻、哲学是后来的。我也永远是在文学这片故土里,就像回到自己的家,有一种久违的安定感和踏实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