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朋友问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呢?我想带着些许对大自然的敬畏,来好好的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四季。每个季节呢,都有每个季节的气候特征。每个季节呢也都有6个节气。那我们就看看从节气中会区分些什么不同呢?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季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气候,特点为温暖潮湿,春归大地之时,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带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夏季有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季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我在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观赏荷花荷叶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形中将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
秋季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们常以“秋高气爽”、“风高物燥”来形容它。秋季也是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可以在这个季节好好补充一下VC了。
冬季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个节气。如果说四季是人生四个阶段,少青壮老,冬季的老也是一种重生,返老还童这句话大家都听过吧,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们人生当中的每个阶段都在与四季对话,如果非要比较一二的话,我更喜欢的是春天。小时候春天在这首《春天在哪里》的歌声里,如今还依晰记得歌词中唱和到“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首歌被称为了世界儿童乐坛中的“世界名曲”。do、mi、sol构成的三个单调再揉入柔和的色调,天真活泼的语气歌唱出了春天的美丽。
我生长在北方,对春天有种天然的好感。北方的春天,虽然青黄不接,但是总能吃到大自然赠予的野味。年纪稍长的老人就告诉我们,”一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当然除了茵陈以外,还有槐花、荠菜、柳絮嫩芽等等。荠菜是这些野菜中不容易辨别采摘的,因为不常见,采摘起来要仔细甄别,它和蒲公英长得很像它的叶片一般情况下不会沾地,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会立起来,这是和蒲公英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家常做的是荠菜饺子,做法也很简单,荠菜洗干净焯水,切成细碎的沫状,和面,炒鸡蛋,辅以佐料,将鸡蛋和荠菜拌均匀,通常会撒一些白芝麻和黑芝麻,再调个汁,放些醋、生抽和辣椒油,这些工序做完之后,就坐等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啦。
提到春天,不得不提我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那它跟春天又有什么联系呢?先说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张若虚留给后人的诗作并不是特别多,他是扬州人,做过兵曹,相当于今天的武装部部长,负责征兵工作的,也是个小官职,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唐朝与他交好的朋友有贺知章、张旭、包融三人, 写诗,他发现自己写不过贺知章,毕竟贺知章日后要成为“诗中天子”“文坛泰斗”。写字,他发现自己写不过张旭,毕竟张旭日后要做“张癫”“草圣”。作文,他发现自己写不过包融,包融居然把两个儿子都教育成科举高手,世称“二包“。
张若虚当时也是跟现代人一样有这样的烦恼,当时是在关注圈中踌躇,后来他可能想通了,想做点影响圈的事儿,我还可以做诗啊,就这样他边旅游边观察一路风景。又一个春天来临,一轮孤月照耀着江面,江面波光粼粼,张老先生把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联系起来,便是我们今天世人看到的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这首诗是当时的网红诗,《蒋勋说唐诗》曾提到过,这首诗的九个层次,其中层次一是生命的状态,尼采说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在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是有意义的。周国平解读的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清本正源地解读了人生的意义,他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人生是无意义的,但是不要我执,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认为自己不该有痛苦的痛苦。我们认识到痛苦,要能和痛苦和解,和解的过程就找到了自己的春江花月夜。最后,以这首诗结尾: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读完了,月亮婆婆将身子嵌了进去,一切都变得安静,这就是我要找的春花江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