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否则死亡。”
“When you’re in bed, you’re dead.”
——《Tuesdays with Morrie》 By Mitch Albom
注:本文为笔者个人观点,有任何问题可深入交流,请勿人身攻击,谢谢。
作为“过来人”的第一年,最近我的圈子里很多人在回忆去年的这两天(高考)。
于我而言,那时候倒真没什么特别不一样的,一切都是那么平常自然。
可对家里其他人来说,它就是这么多年来最大的事情吧?
在那个时候,他们应该比我还紧张吧?
可能我是一个反常规的人,笑点啊泪点啊...都跟正常人不同步。
他们漫无边际地聊,肆无忌惮地笑。
太低趣了...
我得去找一些不该笑并且值得反思的地方。
他们一本正经地讲,若有其事地听。
太空虚了...
我得去找一些有意思并且回归地气的东西。
他们自怜,他们旁观,他们说这是情商,那是优秀。
他们动情,他们感动,他们撕心裂肺、痛哭流涕。
我都受不了。
杠精的极致,无杠胜有杠。
傲骨遍身的这位,很难认可一个人,但一旦服气后便会彻头彻尾地以之为精神先驱,做事情之前都要跟他们对照一下。
然后这个念头,就再也没有消失过:
我怎么会这么矛盾?!
师傅雷子的纯真气,老崔小崔的醒世魂;
金宝窦仙的反抗骨,王局啸雷的归俗叹。
我好像把这几个,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极端特性给结合了……
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东西在我脑子里打来打去,各领风骚。一度觉得自己有精神分裂。
有人曾经告诉我,其实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矛盾的,那只是一种常态罢了。不过她对此给出的解释,并不能令我满意。
而且这样的说法,像极了万金油式的论证,于我实在没什么说服力可言。
有些事,就是不能那么过去。
这不是小肚鸡肠,更不是给自己添堵。
中国人有种传统思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大部分人拉架时,只会说那么一句,
“哎,多大点事儿啊,都不容易。”
更扯淡的就是郭德纲说的那样:
你刚被捅一刀,立刻就有不明白情况的在旁边,“哎,这事儿要勇敢起来啊...”
有人曾总结中国式宽容的八个关键词:
大过年的;人都死了;
来都来了;都不容易;
还是孩子;岁数大了;
为了你好;习惯就好。
在这儿我不想跟他们抬杠,各位可以自行脑补自己经历过的情况。
不过抬杠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了,有人还专门找了一个词来形容它的极致状态——杠精。
就是那种不管你说什么,不管他在不在理,都给你怼一两句的人。
大家往往都挺烦他们。
不过我现在倒觉得,百人百性么,即使遇到也都可以接受了。
《九阳真经》这几句心法完全能解决问题,“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而那些无论何时都告诉你“要大度,这事很正常”的,才是杠精的极致,才是真正于你弊大于利。
你跟他们聊天,聊一些日常琐事,分享一下这些事情引发的种种情绪。
有时激动愤怒,有时伤心难过。
而对方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态度:
“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么。”
不知道其他人在得到这样的回复时,心里是什么感受。
那一瞬间,我真的想弄死ta。
它让我回想起了一个场景:
小学的时候,很多人都有好胜心理,但那种争强好胜是毫不掩饰,完全摆在台面上的。当我们互相问到,“哎,你看过这个动画片没有,你有那张卡没有?”
即使我们真的没有,也一定会装模作样的说“我有”。
一开始我以为,在听到类似“这事很正常”这样的回复时,心里出现的反感,只是因为嫉妒对方能有这么洒脱的一个状态。
现在慢慢才发现没那么简单。之前看一个视频,标题为《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的四句话》,第一句就是:“谁都有这种时候。”
因为在濒临崩溃的状态下听到这句话,根本不会放松下来,一笑而过,反而可能会陷入更深的自我诘问而无法自拔:为什么偏偏是我?
不知道我是不是所谓的“抑郁”,
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会跟自己死磕,
更不知道这个究竟是好是坏...
反正我一直以来就是遇到任何事,先自我反思,
把自己想透之后再想其他。
记得有一次精神失控,伤心难过外加不知所措。结果就遇到了这样的回复: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啊,你还是年轻。”
我不知道对方为什么加了后面一句话。
以俯视的姿态教训很舒服?
更重要的是按这个逻辑,
是不是越老就越无所待了?
那在我看来,还真没什么活头了。
抱歉,我可能不需要那种“洒脱”。
科学时代,没必要再恐惧什么,仰仗什么,但敬畏的尺度永远需要。
前一阵儿有位长辈发消息,问我一个人在成都习不习惯之类的,最后她说了一句:“以后工作生活一定要在南方城市”。
理由是:南方吃的好;人均寿命也长。
前一个理由我可以理解,毕竟那位长者高出我两辈,他们经历过苦难的岁月,对食物一直保持着相当的重视程度。
但后一句,我无法理解。
至少这句话...就这样毫无语境地出现,我真的无法接受。
我就是为了活得长而活吗?
那真的没意思吧。
也可能是我,至今还没经历过什么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
矛盾,否则睡觉。
今天回头看,发现之前那么多疑惑和厌恶,其实并不是因为矛盾本身,只是针对那种“失眠”的状态。
最近听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说法:
如果你只想睡觉,那永远睡不着。
因为只能觉睡你,你睡不了觉。
今天,我不会再对矛盾本身产生任何反感或困扰。反而会觉得,这些东西才是我的——
存活证明。
因为它在斗争,才让我觉得,
我还有知觉,
我还活着。
吃喝拉撒,是给我moving感觉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告诉我,
我在living。
之前说Know yourself很重要,
可最近突然意识到,哪有那么多需要自我反省的东西。
无限自省的结果,就是自闭和自负。
俩肩膀扛个肉球,生来一张白纸。
生理需求都一样,其他还有什么天大的区别?
先认识世界,才能打造自己。
For yourself,
不是Know,
而是Create。
之前两个月,我被“随缘”这个词搞得有点魔怔了,每天会说很多次,想很多次。甚至经常在审视自己,到底有没有符合这两个字。
现在发现,当它在我脑子里出现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失去了。
所以,“矛盾”虽然是此刻追求的一个无比重要的状态和证明,但当我无力弄清,当我仁至义尽,就随它去吧。
最近很巧合的在两个“认可之处”,听到了相似的表达,“当你无法改变什么的时候,就把自己完全托付给那些可以信赖的东西吧。”
至于可以信赖的东西可以是什么,
第一个源泉处没给答案。
第二位给出了个人答案——
睡觉。
WTF?
这是一个我曾经极度看不上的行为,跟吃饭并列。不能思考的东西是麻木的,时间是白费的。
可是现在想了,当跟自己磕不动的时候,当这个世界上其他活物都无法托付的时候,
是不是睡觉还不错?
下次试试吧。
“如果你想拥有你从未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
——《火蓝刀锋》龙百川 致 向羽
不知道怎么结尾了,节奏有点失控……
那就说一个最近才悟出来的道理吧:
我社交圈子不广,需要处理的消息也不多,所以除了极端情况,给我发的消息,我一般都会回复。(此处不包括之前某位朋友教我的那个“社交礼仪”。)
我的宗旨一直是:有话就说,没话就不说,对事不对人。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跟一位三年多没联系的初中同学重新开始聊天,没有任何尴尬的感觉。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给ta回复?
所以当我突然听到“我不回你是我的权利”时,完全是蒙的。
闷着头想了一会儿,确实是这么回事。
可我实在无法理解,在普通的私人聊天中为什么要谈到“权利”?
那就是不合适吧。
后记:
本文于6月6日上午起笔,
结束于6月8日晚。
横跨2018年高考日,
也是笔者作为“过来人”的第一年。
可此时的我,
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纪念,
或给予后者的所谓“忠告”。
至于真正受用的,
别家之言也胜强万分...
可最近看到某些人,
非得蹭个热度说上几句,
根本不管逻辑是否通顺。
让我这个最“不合时宜”的情商,
都感觉“不合时宜”。
那最后我也说几句吧:
希望看到本文的各位,
能学会“矛盾”地独立思考,
找到那个,
专属自己的精彩活法。
ENJOY LIVING
TRUST TIME
CREATE YOURSELF
"JUST LET TIME GO ON
YOUR KNEELING NOW STAND
WITH NO FEAR IN MY HEART
GOD COMES INTO MY MIND"
Hong Yamfa
2018.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