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都说排毒可以养颜,可是怎样才能排毒呢?
曾几何时,排毒养颜的概念深入人心,可是有很多女性却被便秘困扰。宿便黏附在肠壁上导致吸收了很多毒素,再加上各种污染越来越严重:呼吸的、食入的、空气中的PM2.5(细颗粒物)透过毛孔吸收的……对生活在城市的女性大有围剿之势,使得排毒养颜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您知道毒到底怎么排吗?
金元时期四大家之一的攻邪派的代表张子和先生就是中医里面的排毒大师。他的主张是“邪去则正安”。中医里面毒的概念很广,凡是导致人体阴阳不平衡的病理产物均是毒。那么人体通过哪些方式把这些毒给排出去呢?就是中医治病八法中的攻邪派的家法:汗、下二法。汗指的是发汗,下指的就是利大小便。
我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与《难经》时期就提出过内病外治,采用开鬼门(汗孔)发汗排毒邪的方法来治疗。人体内脏任何部位有病都可以通过血脉经络反映到体表。例如风湿性关节炎,在应用祛风湿的药与活血止痛药物的同时,然后再应用一些辛温发汗的药物,通过发汗把体内陈旧的代谢废物和一些风寒湿邪通过血液循环从汗液中排出来,这时病邪就会减轻或消失。
人体内代谢废物经皮肤排出体外的大约有180种,其中包括细菌、病毒、尿毒素、糖分、盐分、尿酸、钾、钙、水、变性的脂肪球、坏死的细菌及变质的蛋白质和一些汗腺分泌物等等。而怎样才能调动起人体正常的发汗功能呢?那就是通过提高体温的方式来实现。运动使人发汗,人体的体温一般在37摄氏度左右,运动时人体的产热量可比安静时高出10~15倍,运动中体温升高的同时,由于中枢神经调节的作用,散热过程也加强了,这时血液循环加快,皮肤血管舒张,而人体分布着数百万的汗腺,通过汗腺的分泌来使得上升的体温下降,而此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就杂含着人体的各种代谢废物,降低体温的同时也给身体做了一次“大扫除”。特别是运动中,不仅帮助血液循环,刺激淋巴系统,而且对于胃肠道的蠕动有一种加速作用,刺激蠕动对大便的易解出本身就是一种帮助。同时运动过后往往需要喝水,通过小便,更有利于“毒素”的排出。
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通过排汗来排毒。但是体内病理产物的毒素主要是由肾脏和肝脏通过小便来完成。《黄帝内经》关于小便的排出有个精辟的论断:“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意思是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地方,但是尿液的排出需要依赖“气化”。如果“气化”不利,那么就会发生小便不利,相应的毒素亦难以排出。
那么“气化”指的是什么?前面已经多次重复过一句《黄帝内经》上的名言:“阳化气,阴成形”。若是阳气虚衰,则没有气化,脏腑的功能不足,无法推动人体的各项代谢活动。而中药中用于小便不利的药物均本着这一理论采用温热药来增强膀胱的“气化”功能。比如大家常用的利尿中药五苓散中的桂枝,补肾通利小便的金匮肾气丸中的附子,用于水肿病、小便淋漓不断的真武汤中的附子与生姜,均是温热药,附子更是大辛大热的热药。由此可见,排毒依赖的小便需要温阳。
汉代王充的《论衡》中记载“若要不死,肠中无屎”的保健思想,这就是通腑排毒的理论渊源。而大便不畅就是整个机体排毒管道不通畅的重要标志。而通下的方法有很多,不过有些使得大家走入了误区。很多打着排毒养颜旗号的养身药物都是些峻下通便的强力药物,比如大黄、芦荟、番泻叶等。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蒽醌类是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长期使用会引起结肠平滑肌神经细胞损伤,使结肠运动功能紊乱,动力下降,继而引发更严重的便秘。也会对肠道的蠕动及分泌功能有所损伤,所以一停药便秘往往加重,继而形成依赖性。
大黄在中药上俗称“将军”,有斩关夺将的本领,对于便秘的治疗仅仅限于热秘,用药要符合“痞满燥实坚”的原则,对于现代很多本身寒性体质,脾胃虚弱的女性来说,用大黄之类的寒凉泻下的药物,会导致“虚虚之戒”,更伤脾胃与阳气。因此对于这种“寒秘,虚秘”应该采用温补阳气的方法,用肉苁蓉、何首乌之类的温补兼施的药物来代替寒凉药。另外也应该从平时的饮食入手,少吃精细粮,多食用粗粮,其中精细粮不具备的一些维生素与矿物质,可以改善肠道环境,富含的纤维素又能帮助肠道蠕动,利于肠道的排空宿便。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毒邪侵入人体,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体的正气不足。所以,排毒养生不应该过于注重采取“排”的形式,而首先应立足于增强自身的正气,提高人体本身就具有的脏腑的排毒功能。所谓“养正积自除”,正气强盛,气血通泰,应该时时顾护阳气,不可妄用苦寒之剂,元气旺盛而毒邪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