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来说,我实在不好意思写下这个标题。因为我已经参加了4、5期时间管理训练营。
然而这是一个事实。2018,月历翻到了5月,一年的1/3已经完全过完。
回过去想想这1/3时间里做了些什么,实现了什么目标?自己却说不出来。
去年参加时间管理训练营的时候,觉得最有效率的就是完全按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里的方法,事无巨细地记录每天、每件事的用时。
当然那几天压力是巨大的,连刷个朋友圈都会觉得有时间压迫感——因为所花的每一分钟都要统计,而刷朋友圈基本等于浪费时间。
虽然效果很好、效率很高,但是训练营结束之后,自己却没有这样再记录过。别小看这样的记录,它需要很强的毅力和自制力。
早上读了一篇公众号推文,里面把柳比歇夫这种记录方式定义成对“纯时间”的统计;这篇文章中也提到由刘未鹏提出的一个“暗时间”概念。
“暗时间”指的是“衡量一个人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就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
这让我想到当樊登手插裤兜,站在最近一期《奇葩大会》舞台上讲自己的读书理念时,弹幕上基本都是一边倒的骂声。
我并不了解樊登读书会,可是有人说他一个月内在樊登读书会听完了4、50本书时,我会有个疑惑:听书跟读书能画等号吗?
我自己读书的问题是,看了书,做了笔记,但缺少思考、缺少消化、缺少实践。
六哥说,有人读书,是为了用书中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固有的认知是对的。
其实读书和思考一样,是要看到自己以前看不到的地方,这样才能除昧除惑。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想从书里找到什么问题的答案,有什么可付诸实践?”
给自己一个小任务,读书前想一想这三个问题。
勤思考,勤记录。以终为始,把时间转化成可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