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的是《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中的选题。
对于研究生来说,选题是个大难题。这本书里从要求、来源、过程等方面介绍学位论文的选题。
从选题要求来看,我们既要了解和满足相关文件对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求,也要考虑选题有价值、可行、有新意、明确具体、扬长避短等。
学位论文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他们的选题要求分别在《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中有体现。他们的共同要求是:有价值、与专业方向一致、可行、问题明确具体。不同之处在于:选题的问题类型不同,学术型可选择理论性、实践性或综合性问题进行研究,专业型局限于实践问题;选题的教育阶段不同,学术型没有限制,专业型局限于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阶段。
由此可知我要写的专业型学位论文要聚焦实践性问题,研究的是基础教育阶段。此外,老师一直强调我们去看学院主页上研究生论文的文件要求,明确文件的指导方向,才能少走弯路。
学位论文选题的具体要求有:有价值,值得做;可行,能够做;有新意,吸引人;明确具体,可把握;扬长避短,不为难自己。
有价值是论文选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或具有理论价值,或具有实践价值,或两者兼具。理论价值指在概念、原理体系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如提出了新的概念、原理体系,或对现有的概念、原理体系有补充、修正或完善。实践价值是指就某一领域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工作改进、未来发展而言,该研究所具有的价值。
可行即问题的解决具有现实可能性,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会遇到研究材料太少(选题很新)、难以获取(较早的外文资料)、不可得(有保密性)等情况。但也需要注意,当你的选题在检索时获得的材料很少,也需要去反思为什么这个材料会很少,是因为新,还是因为这一块的研究不可行。比如我之前想寻找作业时间和作业成效之间的关系,我发现相关的研究比较少,彩琴老师引发我思考,为什么少?是因为如果你想要去研究“两者之间关系”,那你要找到其他因素完全不变或不影响这两个研究主题的情况下的关系,变量太多,不可控因素太多,你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会站不住脚。除了客观条件,还需要考虑自身的知识结构、研究基础等是否能够胜任这一选题。
有新意就是创新,它体现在问题、理论、观点、方法、应用等方面。如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别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思路、方法、策略解决老问题,或者用的方法相似,但问题解决效果更好等,这都是创新。我的理解是任何一个研究角度不同,都可以是创新。比如同样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用到我自己的学校和班级,做我自己的行动研究也是创新。
明确具体是指论文选题要聚焦,范围太大,不好演技。扬长避短是要考虑研究生个体的情况,在时间限制内是否能够独立完成。
选题有实践和文献两大来源。在工作、学习、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实践与理论不一致的地方都可以作为选题,论文选题可以指向实践问题的解决。文献中找选题也是很好的方式,我们可以找该主题之下的博士论文,只看最后的“文本的不足之处”“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局限”“未来研究展望”等;也可以看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只看最后的“既往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之建议”“研究结论与建议”“未来研究展望”等。这些都是可供考虑的选题。我觉得这个是选题的小妙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聚焦自己的选题。
选题的结果是拟定论文题目,但是选题的过程或长或短。首先要确定研究主题并检索文献;其次通过浏览文献选择研究话题;然后继续检索文献;最后通过文献阅读找出研究问题。
检索、浏览、阅读文献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你检索的文献要“全、权、新、联”。“全”就是文献类型要尽可能全面,著作、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重要报纸文章、可靠网络文献等都要有。“权”指权威文献,质量高,具有较大的学术参考价值。这点答辩时经常听到老师提到,你参考的文献质量不高,那你写的论文质量也堪忧。“新”是指文献是最近两年左右的。“联”指文献要与所选定主题高度关联。我觉得这个是最难的,我觉得理出来这个关联度,文献综述才能够写好。
检索文献时,可以按照文献发表年份从新到旧制作文献列表,通过对文献列表的分析初步了解该主题研究的概貌。我觉得这个文献的时间排序小技能特别好,它可以梳理出研究主题是如何随时间变迁的。
浏览文献、选择话题后进入文献研读阶段。要注意专业文献阅读不同于日常阅读,专业文献阅读以“问题”为主线,围绕它来选择阅读材料,目的是了解相关的研究状况,找出现有研究的缺陷或不足,它指向的是研究性阅读或研读。在研读时要做阅读笔记,重要的文献要做思维导图,阅读的过程中要有分析、提炼和总结,为文献述评做好准备。
论文写作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学会方法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反复发现并调整问题,最终走好自己的研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