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烂醉如泥”这个成语,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醉酒这样一个场面,一个醉汉喝得醉瘫成一团,走路走不了,扶也扶不住。这个状态叫什么?这就是“烂醉如泥”的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喝酒后大醉的样子。
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烂醉如泥”难道不是形容一个人醉得像“泥”一样软吗?泥土加上水,就成了烂泥一堆,不是说烂泥扶不上墙吗。
如果我们仅从字面上,望文生义,“烂醉如泥”的“泥”就是泥土、稀泥。可事实上,这样理解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烂醉如泥”的“泥”还真的不是泥土,奇怪的是,这个“泥”是一种特殊的“泥”虫。这种传说中生长在南海的虫,由于没有骨头,浑身软绵绵的,人们称它为“泥虫”。
这种虫子生活在海里,由于没有骨头,它就离不开水,一旦来到陆地上,它就会因失水而“醉”,就像人们喝醉酒倒下的样子一样。
“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
生活在南海边的人,等到退潮的时候,在无石头滩头,红树林内,去赶海挖一种虫,这种虫长得像蚯蚓,是海中的极品,模样巨丑,不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比的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鲜。
这种海虫在当地叫作泥丁也叫泥虫。它身长二三寸,颜色黑褐,粗者如食指;还拖着一条长细伸缩自如的“尾巴”,形似钉子,有些地方叫为土钉、泥丁。泥虫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
根据这种虫的特性,人们就把这种虫用来形容喝醉得非常厉害的人,醉得扶都扶不住,瘫软如“泥”虫,就是大醉的样子。
我们也常在古籍中见到“醉如泥”这几个字很常见,这里指的“泥”其实就是这种“泥虫”。
“烂醉如泥”成语出自《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唐〕李贤注:《汉官仪》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
“烂醉如泥”还出现在许多作品中:
1、元代 薛昂夫的 《端正好·高隐》套曲:“真吃得烂醉如泥尽意呵,举头山隐隐,掴手笑呵呵。”
2、明代 施耐庵的《水浒传》第101回:王庆一日吃得烂醉如泥,在本府正排军张斌面前露出马脚,遂将此事彰扬开去,不免吹在童贯耳朵里。
3、明代 冯梦龙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将 美娘 灌得烂醉如泥。”
4、清代 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二人纵饮甚欢,相见恨晚,自辰以迄四漏,计各尽百壶。曾烂醉如泥,沉睡座间。
“烂醉如泥”成语故事:
“烂醉如泥”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
周泽是朝廷一名负责掌管宗庙礼仪的重要官员,在平日工作中,周泽都能以身作则。他经常在举行完斋戒后就睡在斋宫里面。一次,他的老婆心疼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就来到斋宫里探望他。
可谁料想,周泽一见到自己的老婆,不仅没有感激老婆,反而大怒,并以老婆违反了斋戒期间禁令的名义,将她关进监狱以谢罪。
当时的人们看到这种情况,都很同情周泽的老婆,有人还做了一首诗来表达:
“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
诗的大意是说周泽老婆的命真不好,嫁给周泽以后,一年三百六十天,周泽有三百五十九天都在宫里负责斋戒,就剩下一天虽然没有斋戒,但他却喝得烂醉如泥,周泽的妻子等于在守活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