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感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说白了,就是分寸感,是度,是适可而止。引用一句名言,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一书中提出:“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可就是这么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却总有人不懂……
左手一个“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右手一个“过度热心、各种为你好”的,动不动再来一个“劈头盖脸、专找不痛快”的,好嘛,日子还过不过了呢?
无语归无语,日子当然是要过的,还要好好过呢,秘籍就两个字:让咱不痛快的,咱统统拒绝。实施方案呢,也简单:先稳住,再战斗;知己知彼,花样拒绝。
最近还真有几个这种事儿,哎,一口老气叹到底。
表妹和她男朋友都在北京工作,公司离得也不远,一起在公司附近租了个公寓,是个大开间,两个人住还算舒适。有次她那个未来婆婆,或者说是她男朋友的妈妈去北京旅游,可能也是有意要跟他们商量一下订婚的事情吧。本来倒也不算什么事儿,结果这位阿姨,非常节俭,不住酒店,要住在他们租的公寓里……可不是因为生活拮据哦,家里也是有几个店铺的。这个场景,想象一下,老太太说她打地铺就行,大摇大摆地收拾起家来了……简直一个愣住!
莫急莫急,深吸一口气,解决问题要紧。
说起来啊,总有一些人认为天下一家的,从来不拿自己当外人,要是没多大关系的人,咱躲着点也就算了。可这位,不出意外的话,是未来婆婆,如今得罪了毕竟不是上策。而且万一搞不好,伤了两个年轻人的和气,更是不值得。可是,咱并不愿意这么个房间里挤着住,怎么办呢。咱不愿意,咱就不勉强自己,这个是大原则。
既然是这样的关系,花钱买个各自舒服也是值得的,不就是几天酒店嘛,有钱住好点,没钱住差点,也是无所谓的。可怎么开口提这想法呢,毕竟人家可是打着“节俭”的旗子,弄不好,你花了钱还要落得个“大手大脚”的名声。那咱就举个“孝顺”的大旗好了,老人家为儿女辛苦一辈子了,好不容易来一趟,得住舒服了。若是对方明白“客随主便”也就成了,若是还坚持住家里,实在说不通,那老人家要是觉得家里舒服,那就踏实住着,年轻人腾出地方来,自己出去住好了。对,不吵架,也不要委屈自己,乐乐呵呵坚持自己就好了。
还有一些非常“热心”的亲朋好友,过年聚在一起,时不时关心一下你的各方面问题,恨不得当事业一样帮你张罗,咱就不多说了,懂的都懂。
有段时间我二哥辞职在家带孩子,因为那段时间我小侄子特别爱玩游戏,学习成绩下滑得厉害不说,已经有点厌学了,家里别人说话他也不听,后来经过慎重考虑,做了这个决定。父子俩时不时也交流一下感情,上下学路上聊一聊学校的事情,写完作业也可以下楼活动活动,看着孩子慢慢有了一点变化,家里所有人都挺欣慰的。我这个侄子有个同学就住对门,是由姥姥每天接送上下学的,住得近,上下学时常就能碰见,阿姨特别热心,“你别去了,我给你接送”、“是不是家里老人看孩子不方便啊”、“你该工作工作,我来回就给带着了”、“你别去了,别去了”,有时候拗不过,也就让一起带着去学校了,客客气气感谢一下老人的美意,结果阿姨像得到了认可一样,每天上学敲门说一起送去,放学前敲门来说一声“你别去了,我一起接回来就行”,恨不得一力包揽了……搞得这哥们儿非常苦闷,盛情难却,但心里真真觉得“不需要”啊。
有个热心帮忙的邻居,其实是该高兴、该感谢的,毕竟人家是好意,可有时候过于热心了,难免让人不自在,而且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不好说什么。而且二哥放下工作就是为了管孩子的,没有不让自己老人带、反而交给别人带的道理。
后来二哥以“下楼溜达溜达”为由,跟阿姨一起去接孩子,路上跟阿姨聊了聊自己前因后果,临时有啥事儿,也都可以互相帮忙的。不管阿姨怎么觉得中年男人该上班,二哥还是一如既往自己接送孩子,慢慢也就习惯了。
说来也巧了,这世界总能在无意间保持住两极的平衡,就跟跷跷板似的。我之前有个同事,还是个男同事,恨不能天底下就他自己好,别人都一无是处,好像他要不打击别人、不“诋毁”别人就活不下去一样。上班见面第一句,“你今天怎么穿这么丑啊”,“你怎么搭了这么个外套啊,难看死了”,时不时又来一句,“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呀”,“哎呀,你这皮肤,女孩子还是要好好保养一下皮肤的,好吧”。那时候,我刚为了孩子上学费劲巴拉换了个房子,凑齐了首付交上,他扭头来一句,“那个小学啊,不怎么样”……我保持着表面的平静,心里默默地想问问他“你是脑子有病吧”。
对于这样的“毒舌”,专门让人不痛快的,关系不远不近,咱也不必强求维护关系。心情好了就呵呵一笑不必在意,心情不好就果断告诉他“我觉得挺好”,言外之意他就不必操心了。
总之朋友们,一句话,拒绝、拒绝、拒绝!如果心里不舒服,就是要拒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