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是对抽象对象地分类,其实是命名系统地一部分。标签可以让大家快速获取对对象地判断认知,但是由于标签的主观性和标签判断标准的固化,往往标签不能真实反应对象所有的特性。尤其是生活中很多对孩子负面的标签,老师和家长一般都没有从孩子发展经历和心理变化去体会孩子的困境,而一味地通过贴标签地方式对孩子地行动进行主观判断,这是一种通过标签来撇清自己责任地做法。老师和家长的责任不就是要结合每个孩子的特点去解决他们学习成长的各种障碍么。通过标签,尤其是坏的标签,仿佛要告诉其他人这个孩子有问题是他自己地问题, 我们概不负责。
我们经常讲不能给小孩子贴标签,尤其是坏标签,我觉得主要的原因主要如下如下:
1 生活中的标签是按照某些行为现象或者标准而笼统地分类,一般没有科学的判断依据以及科学统一的应对策略。一般和真实情况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2 标签让人对被贴标签者产生了相应地预期和判断,如意先入为主地关注那些可以合理化自己判断的部分。容易让人固化对被贴标签者地认识,而忽略个体地差异和身心地不断变化,也忽略了个体主观能动性和潜能。
3 标签容易让被贴标签者过度关注标签,从而没有过多的脑力去参与到和别人的互动中,给被贴标签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
生活中比如残疾人,多动症儿童,抑郁症,坏学生等等,一旦贴上了负面标签,就会被标签限制,或让人产生隔离感,残疾人在和人沟通时更在意自己的缺陷,多动症儿童会让人产生顽皮好动的先入为主的判断,抑郁症则会让自己更加关注自己的抑郁,让别人更加关注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坏学生的概念会通过标签强化别人对他们的判断,从而让他们坚信自己就是坏学生。其实,每个人活着都有着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经历和体验,每个人表现都会不一样。用相同的标准去对人群进行划分,去标签化,是一种笼统的认知形式,不会对人生产生准确的认知。
如何避免人生中被贴标签,我认为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着手:
1 充分体验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多去尝试,去挑战自己能力的边界,当一个人呈现更多的多样化,那人生就充满了各种可能,就不会被简单片面的标签所困扰。
2 拒绝负面标签。一般发现被贴标签的情况,果断给予还击。
3 认识到标签的局限性,多和事物或人联立链接,多去探索问题的本质,而不是随大流地追随社会刻板观念。
4 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和称呼一些异常行为和现象, 如残疾人,我们可以叫体能不同人士,多动症儿童可以称呼为特殊行为注意力特征的儿童,抑郁症为特殊情绪体验人士,坏学生可以称呼为特殊行为习惯学生。我们对特殊的情况要包容,而不能简单地把特殊性视为异端,要构建包容性,多元化的社会。
5 个体要接受自己的特殊性,同时明白能动性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依赖。残疾人士,身残志坚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多动症儿童健康长大的例子也有很多,从抑郁症中走出的例子也有很多,看小崔老师人家的骂战看不出有任何抑郁的症状,坏学生长大后开创事业的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