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是“禁止”的东西,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呢? 因为禁果效应
什么是禁果效应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 却越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反而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在心理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禁果效应”,也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禁果效应的缘由和解读
“禁果”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当年,伟大的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一起看守伊甸园,明确禁止他们吃一种果实。后来,亚当和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偷吃了这种果实,最终被上帝赶出伊甸园,让他们承受人世间的痛苦。后来,偷食禁果就被认为是人类原罪的开端。为什么亚当和夏娃会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呢?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越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甚至会引发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得它或接近它。简单概况为,凡是不让我做的,我都要去做。比如,为探险和挑战,部分“驴友”不爱去开发过的景区,偏爱自然与野趣。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做法与本身没有直接的联系,最重要的根源在于 “禁”,激起了部分人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好奇和逆反心理都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而逆反是基于人们追求自由的天性。《趣味心理学》的作者普拉图诺,在书的前言中特意警示读者不要阅读第八章第五节,可是大多数读者都违背了这个警示,都是首先翻阅第八章第五节。面对被禁的事物,我们首先是好奇,如果好奇得不到答案,那就产生逆反,自己亲自去尝试一下“禁果”。
禁果效应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能看到禁果效应的影响,正如一枚硬币一样,禁果效应也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在于人们可以人为的把有价值的事物变成“禁果”,以达到吸引更多关注的目的。比如土豆在最初引进法国的时候,人们是不认可的,甚至称其为“鬼苹果”。法国很多权威人士和广大市民都不认可这个食物。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农学专家帕尔曼切派了军队,每天守卫土豆园,不让市民接近。人们非常好奇,什么东西值得军队日夜守护,可能是好东西吧?因为好奇,很多市民晚上偷偷的将土豆移植到自己的地里。就这样,土豆获得很好的推广,到目前为止也是广受欢迎的主食之一。
然而,如果我们随意的去禁止一些事物,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获得更多的关注。比如早恋的问题,很多家长和老师只要发现孩子有跟异性有亲密关系,就会主观的认定为早恋。然后,父母和老师强强联手,打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将早恋扼杀在摇篮里的口号,禁止孩子早恋甚至正常来往。可是,这种禁止,非常容易引发孩子逆反的心理,本身不是早恋的孩子,在严厉的禁止下,他们会冒险去尝试那些“禁果”,哪怕受到伤害也在所不辞。
禁果效应,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1,我们可以将那些人们暂时不认可,但有价值的东西或事物,人为地变成“禁果”,从而吸引人们的关注,提高事物的影响力。
2,对于“禁果”,我们不能随意的对自己不赞成或不喜欢的事物当成“禁果”,以免被动的增加其关注度和吸引力,反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