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在网络上非常流行,尤其是这两年。搞得我休完产假,就觉得自己快和学习世界脱节了。
线上线下的社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秋水老师的《百问知识管理》就详细介绍了社群的定义。
目前做的比较好的读书社群有十点读书,他们设置了精读,应用,演讲,PPT等各种形式。前一段时间流行早起打卡群,后来,我也凑热闹去参加了一个手绘打卡群和一个思维导图训练营,感觉收获还是挺不错的。
怎样定义好的社群呢?怎样选择?
主要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检验。
1. 要适合自己,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2. 适合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不要搞得疲于应付,那样效果也达不到。
3. 尽量选择高门槛的,最好是限制名额的那种。IP训练营就是,没有介绍人,根本无从链接。
秋水老师提醒,在参与社群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倒卖产品。尊重知识产权就是对自我品牌的打造。
那为什么要鼓励参加社群呢?
它的作用就可以拿一个人和一群人爬山进行比较。一个人爬的时候,会感觉孤单寂寞,累了就想回去休息了。
那如果是一群人爬山,一起说说笑笑,一起拍照,一起鼓劲儿,分散注意力,可能很快就爬到了山峰。
但在过程中,我们要避免焦虑。有没有避免焦虑的方法呢。简单的建议就是,以目标为导向,只关注某人的观点或只关注与关键词相关的内容。并要学会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那么参加社群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者途径呢?有什么好处呢?
最明显的就是可以近距离地观察牛人,并且争取到可能的合作机会。
尽量让牛人对你有印象。(这个可以参加秋叶大叔的黄金人脉一课通,里面有超多的勾搭术,网易云课堂的课程哦)。2 要有一技之长,思考怎样将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于牛人,以便实现连接,从而产生价值。3. 重要的是要拿自己的作品说话。有通过打卡,也有呈现具体的作品来晒成果。这一系列的工作又回到了个人品牌的塑造。
现阶段我的重点任务是带好宝宝,在有空余时间的间隙,尽可能地用好目前加入的社群,学习牛人的经验,打造好自己的技能。
目前我的每日几样任务包括:写作,摄影,思维导图,手绘和舞蹈。
对,时间确实不够用,但能做一点,我就每天做一点。我不想一直原地踏步,所以要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日常轨迹。
参加的社群有:
* 思思老师的思维导图训练营
* 秋叶大叔的头条写作训练营
* 曾老师的手机摄影课程
* 春楠老师的整理课程
做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事,把学到的快乐投射到生活的每一刻。
下方是秋水老师在音频简介里的内容,强烈建议购入老师的课程哟。途径:喜马拉雅听 -搜索《学会知识管理,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1、知识社群,还有一个名词,叫做实践社区或实践社团,二者的意义接近,都是指“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同样的问题或者对同一个话题的热情,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这个定义是埃蒂纳·温格在《实践社团》一书中给出的。
2、这位愿意这样做,我们也没办法,但我们鄙视这种行为
3、今天的作业:
如果你参加了很多社群,可以做一个行动后反思,也就是总结,可以列一个清单,看看你有多少收获。这个作业可是把好几课的内容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