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奔赴“无用”的学习

“参加人学与教育工作坊,有什么用?”

导师回应:即使参加了,也未必知道。因为这门学问总是在你觉得没什么用的时候才开始有用。而当它真正有用的时候,你又没什么感觉。

这个工作坊,一年一升级,每年的学习内容总会在原来的基础上,给到新的启发。我是八年前报名参与,后来每年都可以免费参加复训,多种原因,中断了几次培训,今年是第四次参加。前三次,晕晕乎乎地来,晕晕乎乎地回,晕晕乎乎地用着学到的东西还不自知,真的印证了导师的话:学习人学,真不知道有什么用。但是,我就是愿意不远千里去自费参加,而且隔上一两年,就觉得非去参加不可。

去年没有参加,询问了导师一些问题。我想根据自己的实践,用人学的视角,写点儿语文教学的东西,可是越写越胆怯,越写越迷惘。导师说:“这说明有更深层次没有得到表达——向内挖掘”否定“背后的理性,而不是向外找答案。于是,我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日更,写教育,写教学,写生活,目的就是想要向内挖掘,想要找到自己胆怯与迷惘背后的东西。直到今年五月,我的更年期症状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节奏,才停下了日更。

这段时间,随着身体的逐步恢复,看书的节奏也逐步恢复,但是写作的节奏还没有跟上来,那就从本次学习开始,重启书写。我深知自己这一年并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出来什么,需要导师现场指点迷津。当然,我也预料到,即使我现场再次询问相同的问题,导师也未必能给到我一个明确的答案。

飞机上,把导师升级到2025年版的学习材料读了第一节“诗意的栖居”。那些名词还是那么陌生。我太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论的阐释完全不懂,借助AI梳理主要内容如下:

1. 弗兰兹·卡夫卡的《你从来不从……》:这篇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深刻的哲学问题,如“你从来不从这口井的深处提水。”这句话引发了对生命、意识和存在的思考。

2. 哲学、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分析。文章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自我意识模型,探讨了意识、自我、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3. 关于自我意识模型。文章详细介绍了自我意识模型,强调了意识、自我、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了相应的练习和功课,帮助读者提升自我认知和生活质量。

4. 关于人学的基本概念。文章探讨了人学的基本概念,强调了人学作为一门关乎人的学问,旨在提供常识框架,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诗意和探寻人类文明算法。

5. 关于“诗意的栖息”的理解。文章通过多个思考题,引导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问题。

每个字都认识,内容也有一些大概的了解,可是离真正的理解,还差十万八千里。日常记起时还是会做一点儿身体功课,甚至会在指导小朋友的过程中,用到身体功课。看起来似乎神神叨叨,亲测,能看到小朋友明显的转变。

人学博大精深,虽然导师说很浅显,也没有多大用处,可是我学了几年,连皮毛都不懂,有些东西却在起作用。智能用“无用之用为大用”来解释这种现象。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看似无用的问题,值得终身追问。这一次,我仍然想借人学这一副眼镜,再探寻一次答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