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时,我第一次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是一段我特别困惑的岁月。我在一年的时间里,阅读了“哲学和社群科学”南楼的16个书架,近500本书籍,它刚好是其中的一本。当时我也就随便翻了翻,觉得太鸡汤,很快没了兴趣,还回了图书馆。
第二次看这本书,是刚来上海的那年,我在旧书店掏书,再次看到了这本书,因为是二手书,便宜,买了一本回家,草草看了一遍,在上海第一次搬家的时候不知所踪。
中间我听了很多人说这本书,包括它作为500强指定培训内容的事迹。和很多书一样,虽然知道,可最终淹没在了浩瀚的书海里。之后的几年,我反复想看这本书,但是一直都没拿起来,虽然明知道它很好,也知道它是一本我还是没法看懂的书。可我还是买了一本三十周年的纪念版,放在家里落满灰尘。直到这次我把它随身带了出来,这两天读完李嘉诚全传,我决定重新捡起这本书,重新开始读。
今天其实并没有看正式内容,只看了全面的介绍:吉姆·柯林斯为本书做的序,柯维家族写给父亲的信,柯维2004版的前言,怎么使用这本书,以及七个习惯的简要定义和架构图,这次,读完这48页,我都认为非常的有收获。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核心就是在讲一件事情: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我们需要找到这个变化世界中的不变规则,才能够抓住变化的本质,让不变真正能够应万变。这些规则并不是柯维博士本人自己编造的,是他把自然的法则通过梳理、分析整合,最终汇总成了7个原则。是博士多年学习、研究、实践、传授,并加以提炼和完善的结果,是集大成的结晶之作。
在开篇,它提到了需要读者去树立两个新观念:1、不建议本书浅尝辄止,大略读过便束之高阁(扎心的中招)。2、建议用老师的角色来阅读,除了吸收还要能复述,做好在48小时之内与别人分享的准备,这实际上和学习五环法一脉相承。学、思、做是学习的基础;教是学习的目标,只有把学、思、做、教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输入和输出形成闭环。
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塑造性格,而不是获得成功。科维博士认为:伟大的领导始于塑造性格,要做一个领导,你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这是你做事的基础。而要想塑造领导,需要先塑造自己的个性。他的出发点不是建立强大的组织,而是提高个人效能,他的中心原则是首先塑造性格,先战胜自己才能赢得工作上的胜利。他认为在生命的长河中,个人或者企业想要保持成功,唯一的方法是:以原则为中心的生活。
7个习惯是一个个人效能的windows系统。他提出了不随时间而改变的7个原则:
习惯一:积极主动。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决定。改变需要由内而外的创造。
习惯二:以终为始,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需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入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对个人和家庭或组织而言,使命宣言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根本的决策,主宰了所有的决定。领导工作的核心是基于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创造出一个文化。
习惯三:要事第一,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个人与组织要更多聚焦要事,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习惯四:双赢思维。更多的分享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赢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让我们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而不是“我”)。
习惯五:知彼解己。当我们从急切回答,改为诚心去了解、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二者,则沟通效率大幅提升。
习惯六:统和综效。创造第三选择,既不按照我的方式,也不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创造第三种更好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
习惯七:不断更新。在四个生活基本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和情感中,不断更新自己。
里面有一段话我非常的喜欢,是美国作家弗格森说的。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所以这个事情的核心是在于,如果你愿意打开改变之门,接纳本书的观念,你会有非常大的收获,而成长虽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它其实一定是会有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