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我的读书目标是心理学类和读书写作类。心理类的书找了一些看了,自我感觉有收获有提高。读书写作类,报了一个训练营有一些收获,但觉得自己还是缺少底层的框架和逻辑,于是在微读上又找了几本书自己读。其中就有樊登的这本《读懂一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讲的是如何以输出为目的去读书。根据我自己读书的感觉,只读不输出效果确实不好,掌握很少,遗忘很快。所以我读完书后总是想着要写个读后感。恰巧昨天读的另一本关于中学生学习方法的书上介绍了费曼技巧,信息循环的次数越多,相应知识就掌握得越全面。除了考试这个核心环节外,还可以使用费曼技巧。也就是向别人讲解、教授这个知识点或者题型。这倒是和樊登讲书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向别人讲书我以后估计也很难去做,但是樊登这本书中也有选书和读书的方法,并且推荐了很多优秀的书籍,还是很得一读的。
我就写一下这几个部分吧。
一、选书的标准
1.对于读书的五大误解
读书无用什么的,会点进来读这篇文章的人应该都不会有这种想法。
只追求有用,这种读书的方法容易陷入“读书功利化”的陷阱,也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导致思维方式单一。
读不懂?太正常了。我在二十多年前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时,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然而五年前重读,非常震撼。关于这种感觉,可以读卡尔维诺的文章《为什么读经典》。一些自己理解能力还达不到的书,读不懂,我们可以先读一些跟这本书接近的书。比如《西方哲学史》读不懂,可以先读《苏菲的世界》。
读书是一件私事?自己读的效果最好?我前些天一篇文章中还这样写过。但其实我也相信“真理越辩越明”,也愿意和人交流,只要是有质量的交流,会觉得受益匪浅,进益良多。
2.选书的原则——tips原则
工具性和实用性的书我以前很少读,其实专业人做专业事,读这类书在很多方面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新理念和科学性的书我很愿意读。应该是从读过“量子学派”的几本书后开始养成这个习惯的,确实打开了自己的思路和眼界。
3.科学性是第一标准
工具性的角度。意思是我知道这件事未必是这样,但是它可以很好地解释现有的情况,能为我所用。就比如天文学,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是解释行星运动的最好方式。现实性的角度。牛顿当年说他的牛顿三定律是工具性的,虽然他的理论能够自洽,但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重力,故而保持谨慎的态度。科学是开放的。伪科学是封闭的,但崇尚伪科学的人爱攻击崇尚科学的人太保守,不开放。而崇尚科学的人认为,只要你能拿出证据来,让我感受到你的观点的科学性,我都愿意接受。这就是崇尚科学的人眼中的开放。
4.具有建设性的好书值得你读具备建设性的标准:读完这本书后,你是不是有感悟和启发?
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便是具有建设性的图书。
(1)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2)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3)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5.选书具体看些什么
出版社、作者背景、推荐人、好书中的推荐书单、书后的参考书目、内容、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
翻译确实很重要。我买了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不太懂,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在上面也都看不到。于是我上微读去查找,微读上的版本比我买的版本读起来流畅舒服一些。同一篇文章朋友拍他的书给我看,优美流畅太多了,原来他买的是钱春绮的译本。所以读译作一定要关心下译者是谁。
二、如何读懂一本书
1.提高理解力
读书只是量多并没有用。从知识到能力会有一个界限。量变能产生质变,但前提是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一直在进步。
怎样才能读懂一本书,怎样才能快速阅读并抓住重点?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我买过一套三本的《朗读手册》,这套书给我的最深印象是:我们所谓的智力,其实大多指的是理解力。而理解力,是你读过的书、懂得东西的多寡决定的。
我曾经在《南方周末》的公众号读过一篇经济学方面的文章,读完之后的感觉是: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不知道说了些啥。
我有次在新华书店翻阅过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第一篇阅读是关于环境方面的文章,我读了一遍,发现很难理解,文章里的很多名词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所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2.知识的自我反刍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一边读一边记笔记,也不是一边读一边画线。读的时候就认真读,全身心地感受它。
读完放下,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周),再一边回忆一边绘制思维导图。
这种回忆过程是一种高强度用脑,经常进行这种行为,也可以提高记忆力。
三、如何解构一本书
1.阅读前需要摒弃的坏习惯字不认识就查?
记得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读《三国演义》的,图书馆借的原版书,不认识的字太多了,需要不停地查。读完第一遍就记住了杨修之死。但是读青少版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可以连续地阅读。阅读间隔不但会打破阅读的乐趣和快感,还会影响总体的理解和体会。
2.带着目的的阅读vs自由阅读
带着目的阅读,就需要了解一本书的框架和脉络,因为你读它是想从中学到东西。没有目的的阅读更令人享受,因为它是更高级的一种探寻。
带着目的读书,往往读的是你舒适区周边的东西。而自由阅读是突然跳到了一个未知区域,是你的知识海洋逐渐扩大的一个过程。有时你一直困惑的一个问题,会突然找到答案,豁然开朗,你看世界的眼光或许从此就不同了。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感觉。
然后你还能够找到两种不同书之间的联系,两种方法就殊途同归了。
3.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每本书都有其内在的脉络,找到其脉络,明白了它在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你就可以融会贯通了。
就比如《论语》,这么一本对话集,你会觉得前后内容不挨边。但你明白了它要解决的是一个人怎么安身立命的问题,读的时候就能知道那些对话所指的问题,所应用的情境了。
4.图书画线有学问
我读书时候最爱画线了。读完后有时会把画过的摘抄下来,有时会发现再读已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画那些句子了。
那些左右了书的进程的句子,那些书主干结构上的句子,那些表达了书价值的句子,那些震颤你灵魂的句子,都可以画上线。
四、书中的荐书
这本书中推荐了很多书,大多我都没有读过,于是微读的书架更新了一大批。
强力推荐的:《反脆弱》《思辨与立场》《世界观》《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比较推荐的:《清单革命》《心流》《非暴力沟通》《生活的哲学》《掌控谈话》《哲学起步》《人生海海》《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孔孟老庄
一般推荐:《认知天性》《能力陷阱》《这不是你的错》《小逻辑》《从优秀到卓越》
其他就不写了,上面思维导图中有。
《有限与无限游戏》《哲学起步》《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这几本书在微读上都找不到。
《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我以前好像读过,是量子学派的荐书,教你如何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