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久不来写,一直觉得很愧疚,今天赶紧继续补上…
现在是2021.6.3,晚上6.00,记录最近看到这本书《夜晚的潜水艇》。
这本书据说是90后作者的散文,感兴趣搜了一下,发现还特别贵,于是有了买来看看的想法,后来当当活动就购入了。陆续花了几次把它读完,有一个很深的感触,看他的故事,会陷进去,会身临其境,与故事交融在一起,尤其是当我看完第一篇《夜晚的潜水艇》后,那种书本和人被剥离开的感觉特别的明显,所以我一下觉得这本书很有趣。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有现实和虚构交融的创新,感觉在看一个身边的故事,却被带入了不同的时代,古代、现代、现代深山、未来、宇宙…意想不到的组合,在这里被作者完美融合了。让我惊叹,我如何也能将思维在做一个转换,像作者一样。
《夜晚的潜水艇》
这个和想象力有关的主题,在这里,是否需要有想象力?想象力有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如何平衡想象和现实呢?作者用了现实的一个事件,开启了想象的艺术,我只觉和作者一起徜徉在想象的海洋中,一起拓宽拓宽。但可惜,想象力不能当饭吃,现实也是残酷的,当想象被现实打败,当心中所愿和现实所迫冲突,想象难道只能被藏在心底吗?
《竹峰寺》
这篇也很有趣,一个现代社会的深山里,有一座有故事的竹峰寺,里面一座蛱蝶碑,成为历史的见证和遗迹,但却消失在深山里。故事巧妙地从藏钥匙的引子,牵扯出藏蛱蝶碑的事件,非常有趣。主角的钥匙里,藏着一个被拆毁的不在存在的过去,因为钥匙,这个过去有了一点点证据。而蛱蝶碑也是如此,这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史料的证据,但也因战乱而埋藏了。当主角在小溪边发现这座碑就藏在人们每天行走的小桥上时,那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珊处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当我们总是在一个思维模式、思考角度、视角中去看待一个问题时,永远都只钻在兔子洞里。因此不断调转角度、转换立场、放开自己,也许就会有新的意外收获。
《传彩笔》
这个故事看的我,心里有点紧张,因为这是一个不断拷问初心的故事,这支传彩笔,可以写出世上最有思想、最美的语言,但是却不能为外人道,不能去宣传,不能与人分享,这种寂寞的、孤独的天才,只能独自与写作为伴,这种专注和纯粹,我有吗?在看这个故事时,我一直在看自己,是否在教师的路上保持纯粹和专注?是否坚定着这份初心,不为外物所惑?我觉得还差的很远,但我想拿着这支传彩笔,继续试一试。
《李茵的湖》
开始一直看不懂故事想说什么,感觉很普通的描述,后来才发现,原来并不是,过往经历的每个瞬间其实都在我们心里,它藏在很深的地方,有些因为经常被调取而很熟悉,但有些却埋的很深很深,甚至因为太深而产生了错乱,即将一个事件的特征转嫁到其他地方,产生了所谓的“熟悉”感,这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就像很多人会说现实中遇到的一件事、一个场景,好像曾经在梦里见过一样的道理吧。
《〈红楼梦〉弥撒》
这个故事吧,太深奥,其实没太懂,但给我一点启示的是,任何过往的历史文献、文字的数据记载,都存在一定的虚假性,其一是写的人站在主观的角度去记录,就一定有偏见视角;其二是当这些记录被传承下来,流传一定会有误差,人为的或随机的,都可能会产生,因此,要怀着批判的角度去审视过去的一切东西,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多方查证、多角度探寻,始终保持一个独立的自我。
《音乐家》
这个故事背景,就像文革,什么言论不能有,什么思想不可以宣扬。人的思想和身心都被束缚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里,这样的情况下,人是有可能被分裂的,就像古廖夫,这名伟大的音乐家,被时代限制在一个普通的音乐审核员的角色中,但内心却一直喧嚣、挣扎着。有点像看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思想的辽阔和思维的无限,都不应该被规则限制,这似乎和时代倡导的“最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点匹配,不用工业化的教学方式限制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个性特长的领域成就一番天地。
其中还有几篇没有提及,不是不精彩,而是理解还没到,如《裁云记》就讲到了一个新新社会的“云彩剪裁师”批量制造规则云彩的故事;如《酿酒师》酿酒的过程也是做中学、不断悟、不断行的过程,当五色调和,混合成虚无之色时,人也就了悟一切看透人生了吧;如《尺波》用未来几千个夜晚熬出一个制剑药水时,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因果?说不好。
也许这些都只是一个个的故事,但也许,我们也只是故事中的一部分,在成就故事的延展、成为续写故事的主角,真是玄幻又真实的有趣经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