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在英语的一个阅读理解里看到这样一句话, life's necessaries won't make us tired, but the unnecessaries make us tired. 那个里面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的爸爸要买一台车,然后有人劝他贷款去买一辆品牌更好,更豪华的车。他的爸爸就说出了那句话,生活的必需品不会让我们累,而是生活的不必需品让我们有所累。后来他的爸爸就选择了一辆普通品牌的车。
最近去有风的地方这部剧非常热门,甚至新闻报道,说将在几十个国家播出。里面真正吸引观众的,不是男女主角的颜值或者他们的浪漫爱情,也不是云南的风景。而是云南当地的慢生活。我们在社会的高速发展里,就像进入了一个洗衣机运转桶,不停地卷啊卷,根本停不下来。每个人都累得要死,而这部剧的女主就是内卷里病倒的那一个,她决定辞职,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而男主谢之遥,作为从乡下走出去的大学生,却在北京赚了几年的钱,之后,回到家乡,帮助家长搞建设,有理想有抱负。就是男主这样清醒的人生,照亮了女主。让女主明白了生活的意义,生活它其实可以很慢,很快乐。每天跟认识的人打招呼,有朋友可以说说话,跟家人视频聊天,偶尔寄一些东西给父母。这样就很好。如果我们每天都24小时连轴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面对工作以外的事情,那就不叫生活。
剧里面还有一个老奶奶,非常吸引眼球,她说,人总是很贪心,得了千钱,想万钱。可是,钱哪是挣得完的?
还有一个剧,里面的男主买了一条钻石项链,送给女主,女主说它确实很漂亮。但是,我不能收。一条砖石项链是我可以负担的,但是这个项链背后的生活是我负担不起的。就像,我的工资只有1.3w,我这个省吃俭用,可以勉强买个名牌包,可是,这个名牌包背后的生活,我负担不起。请问,你如果背个1.3w的包,你会去挤公交,坐地铁吗?你会搭配1百元的裙子或者鞋子吗?是的,大部分人不会,他们会觉得要有同样上档次的生活品质,所以1w的名牌包,会带来蝴蝶效应,也许从此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你会慢慢地把生活里的必需品都变成奢侈品。那天,我自己真切地感受了这个事情。我年前花1600多买了一瓶海蓝之谜的面霜。我给我妈妈代购过很多次这个面霜,但是,我自己从来不敢买。因为只要用了,我就不愿意用更低端的了。但是,我还是决定要买一瓶,那天,我老公说要涂面霜,我说我这里没有适合你的面霜了,你用海蓝之谜吧,他很兴奋,拿起勺子挖了一个大坑,我当场就急哭了,我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我30多岁了,第一次买这个,这个面霜看起来很多,100ml,但是我的目标是用一年的!然后我老公就生气了,没有再想提这个事。其实,我回想一下,这就是一旦开始用这个,内心其实是放不下的,是想要继续使用它的,但是我要如何负担起这源源不断的1600呢?!我一开始,可能也想得比较清楚,就是节省一些使用,另外,就是其他的七七八八,要少买。可是,终究还是逃不过,这个高档护肤品的使用漩涡。我被卷进去了,并且暂时出不来…
那我为什么还要来讲这个生活必需品与不必需品呢?因为我也是一个被生活不必需品所累的一个群体。记得我刷过一个短视频,里面提到说中产阶级是最惨,最可悲的一个群体。它是这么解释的,首先,中产阶级一定是在自己所在城市有一套上百万的房产,有不错的车子,有稳定的收入,大概一年的收入在15w以上。其实这样算,我们中可能有几个勉强算个中层。哈哈,但是为什么说他们惨,他们可悲呢?它举了个例子,就是说世界上那些带logo的奢侈品牌,比如lv,cucci,爱马仕,prada等等,其实并没有卖给世界上的顶尖富人。因为国外的顶尖富人,他们是讲究传承,舒适和独一无二的。他们喜欢一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比如说某某手工皮具,皮鞋,然后他们还喜欢搞私人定制,讲究个人无我有。而我们呢?可是从短视频,明星私服,还有身边的富人拍照发圈,等等地方受到熏陶和影响。甚至,有一个电视短剧,叫上海女子图鉴,里面的女主的蜕变就是从刷信用卡,买lv包,换男朋友开始的。这似乎是不良价值观,可是,我们似乎又很接受这一波不良价值观的浸淫。甚至从某个时间开始持续到现在,我们都在持续这股奢侈包包的热潮。比如直播带货,比如二手奢侈品直播卖货…奢侈品鉴定师等等…哎…真的也是服了…我们竟神不知鬼不觉地生活在这消费刺激与引诱的时代。所以,你说中产阶级他们惨不惨,他们努力工作,哎,然后奖励自己一个lv,然后继续努力工作,奖励自己一套香奈儿?我们的生活,难道离了这些东西会肚子疼,会死吗?当然不会,可是那内心汹涌的情绪会…比较的心理会…引诱消费的广告会…
那为什么说中层可悲呢?有个新闻说,北京一个母亲为了让孩子在海淀区上最好的小学,卖掉了自己所有的房产,然后在海淀区买了一个半地下室的房子,全家蜗居,就想着,有一天,孩子优秀,考上清华北大,改变人生命运,突破人生的阶级。有人看完新闻,只想呵呵,这个母亲当年从小地方考学到北京,不就是全家节衣缩食,努力的结果,她好不容易在北京有一个安身的场所,却说为了孩子能够跨越阶级,回到半地下室的房子里去,然后把自己努力考学那一套理论交给自己的孩子,然后,以后她的孩子呢?去伦敦住半地下室,让孙子跨越阶级吗?这其实是一个死循环…
中产阶级奋斗到今天,靠的到底是什么?是一肚子10几年寒窗苦读的墨水?是一纸文凭?其实说句大白话,如果有一天,说这些知识毫无用处了,说这些文凭不值钱了。中产该何去何从?还跨越阶级,感觉是痴心妄想…哎:想想,着实可悲啊…
现在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本科生不如研究生,研究生不如博士生,博士生不如博士后…不知何时是个头?北上广深,确实也有很多大公司倒闭后,中产阶级被各种贷款压垮。
可是,如果,我们让生活回归它本身的样子,我们又是如何?起码自己会更能抗风险一些吧。
今天的沙龙,注定是没有结论的,因为每个人所在的阶段不一样,我也正处在这消费的魔桶里,没有出来,更没有任何可指导大家的,剩下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多反思,多停下来看看自己所处的状态,多想想自己的必需品是什么?不必需品是什么了?
其实,让我们心累的,除了生活中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物品,还有一种东西叫执着。有些人执着于好名声,有些人执着于名望,渴望成为首富或者文豪,这样就是扬眉吐气,为家族争光,让他人艳羡。而我执着于什么呢?我似乎执着于新鲜感,包括穿衣服,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