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
道光十九年(1839)底,曾国藩告别家人,从湖南启程往北京当官。
道光二十年(1840)春天,他参加散馆考试,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正式开始了京官生涯。
来北京前,曾国藩踌躇满志,24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点翰林,让他顾盼自雄、睥睨一世,但是到了翰林院不久,曾国藩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入京之前的他从气质到观念都是非常庸俗的,“锐意功名”“急于科举”,读书为了做官,在他头脑中天经地义,然而,到了翰林院,他才知道什么叫学术,什么叫心性之学,才发现自己是多么鄙陋,他认真研读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尔耳!”,“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读了这些,曾国藩悚然一惊,这才发现自己和圣贤人物比起来,自己的视野多么狭窄,境界多么低劣,和别人一聊天,说出的都是没有什么见识的话,身上的鄙俗之气,在冲了人家一个跟头之后再折回来,自己也闻得清清楚楚。
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了曾国藩新的焦虑。
2.三十而立,学做圣人
其实刚到北京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第一是浮躁、坐不住。在翰林院开始的日子里,每天就是串门聊天饮酒下棋,什么正事都没做。
第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他的朋友说他“无处不着怠慢之气”,意思是他从脑瓜顶到脚跟底,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傲慢的气息。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发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而且还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除了以上三点,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好色”,爱看美女。
年轻时代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是平庸的,不仅智商平庸,在性格修养上面,也有很多常人常见的缺点和毛病。
京师乃人文荟萃之地,曾国藩在这里眼界大开,他在翰林院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
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生命史上是重要的一年,他决定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起“圣人”之志。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什么叫“圣人”呢?儒家学说给它的信徒规定的最高目标是成“圣”,理学的一个根本路径是,“人皆可以成圣”,每个人都有圣人之质。他的家书中写到,不必占小便宜,“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著,随便答言,无事不成,不必爱此小便宜也。”也就是说,如果做成了光明磊落的伟人,人生日用、建功立业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但是“圣人”的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破除旧习,必须有悍然之力!
当然这个过程除了靠曾国藩个人超强意志力之外,也有很多合宜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