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因为一个青年朋友的文章知道了“简书”这个名字。
打开简书,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心里像是揣了一只小兔子,有抑制不住的兴奋。终于有这样一个园地,让大家可以“创作自己的创作”。“创作自己的创作”,这口号太给力了!对于我这个写作小白来说,是有很大诱惑力的。
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就那么多话要说,经常有感而发,时不时地写一些东西,就纯粹是为了表达自己心里的那点想法而写。1993年,自己写了一首小诗,有几个同学说试试投稿吧,就投了《太行日报》,没想到就发表了。今天自己都不记得它的名字了。后来和一个好朋友心血来潮,办了几期小报,起名叫“墙角文学”。每办好一期,就去张贴在学校餐厅门前。那也是很轰动的一段时光。有个同学建议我们可以投稿到校报上。年轻真的是轻狂呀,一直认为写作是一件自由抒写自己心灵的事情,何必在意名与利。因此,那样多的文章,就在“墙角文学”那张8开纸上诞生,而后被风吹雨淋,消失在大学校园里。中间,也有一个文学爱好者,他是一个工人,来找我们,希望进行交流,因为我们的宗旨就是单纯“表达自我”,没有其他的想法,因此只拜托了舍友和他见了面。现在想来,感觉还是有点歉疚。
参加了工作,还是喜欢写东西。可能那个时候认识到钱的重要性了,经常投稿,但却石沉大海,从来没有消息。意志就有点消沉了。
后来,也没有停止过表达自己。时常是工作间隙,心里有话想说,就随手写出来,不论手里是本还是纸,就那样随意地写,而后丢在一边。好像就是纯粹的不吐不快的感觉。
十几年前在博客上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可能是自己没心没肺吧,自己的博客名是什么,现在也不知道了。所以文章就永远被封印在里面了。
越往后写的越少了。常常拿起笔,又不知说些什么。踟蹰半天,念出辛弃疾的词,“只道‘天凉好个秋’”,以此作罢。
整理东西时,翻到以前写的东西,每每都会有一种惆怅从心里生出。
2019年遇到了“简书”,像是流浪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家园。
这里是一个大花园,姹紫嫣红开遍。
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片创作的自由天地。真正实现了“我手写我心”,不论主题是什么,不论篇幅有多长,不论水平有多高,信马由缰,想写就写,没话说可以不写,简直是太自由了。
和写在纸上不同的是,这个可以公开发布。应该说,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交流的渴望,所以,写出来发布出去,就是打开了自己的心灵之窗。发布出去,其实某种程度上和发表差不多,因为有人阅读。有人阅读,还有人点赞,也有人评论,啧啧,这感觉就是一个爽。
写在纸上的,等于睡在了故纸堆里。简书上的读者,同时也是创作者,天南海北,虽然远隔万水千山,却也能第一时间阅读,而且能不断地有人来阅读。
如果今天写的只想写出来,不想示之于人,还有“私密空间”来保存。好体贴的。
2019年3月18号写了第一篇,而后日更过18天。日更是真的累人,于是在2019年小满那天自己搁置起来了。但简书APP始终都在桌面上。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两年过去了。今年3月24日,自己重新打开了简书。
两年后再看简书,别有一番天地。
但这个天地里有自己的一块自留地。
简书,您好!
简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