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爱情的相关理论
(一)爱情阶段理论
爱情阶段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默斯坦(Bernard Murstein)在197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提出,他认为爱情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刺激阶段、价值阶段、角色阶段。
1.刺激阶段
在两个人初次接触时,我们被对方的外貌、身材、性格、谈吐等条件吸引,并由此对他产生好感,被内心极大的好奇心驱动想要更多的探索、了解对方。如果双方都有同样的感觉,那么这种迷恋、激情,会促使我们进入到关系的下一阶段中。
2.价值阶段
在双方开始逐渐了解彼此并付出时间来培养感情的阶段,我们会确认彼此的三观与兴趣爱好、生活节奏等方面是否相似,对于有冲突的部分能不能够调和与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出了默契与亲密感。如果该阶段发展顺利,就会进入下一阶段,若是不顺利,这段关系便可能直接中止。
3.角色阶段
这个阶段中,双方的感情逐渐趋向稳定,我们会给予对方承诺并向对方提出要求,看看能否扮演好满足我们一部分需要的“角色”。通常在这个阶段,也是关系进入了适合步入婚姻的发展阶段。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爱情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都能够有机会去培养出“完美爱情”中缺失的部分,并且根据关系的逐步深入,增强缺失部分的比重,让我们建立起更为稳固、健康的一段情感关系。
(二)爱情三元理论
爱情三元理论:又名“爱情三因论”、“爱情三角理论”,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 J ·斯多伯格(Robert J. Sternberg)于1986年提出并发表的。他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核心部分组成。

其中,激情是指对于身体的欲望、性的欲望,情绪上令人着迷的部分;亲密是指爱情中的陪伴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是指理性思维对于关系给予的认知和期许。
斯多伯格认为爱情关系之中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因素组成,而三个部分强弱不同的时候,这个三角模型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形成各种以下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1.喜欢式爱情:主要以亲密感为主,有很高的感情舒适度。和友情、相熟的人之间产生的感情关系非常相似。
2.迷恋式爱情:主要以激情为主,会认为和对方之间有很强的吸引力,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和本能来引导,类似于“初恋”、“青春期恋爱”等这种充满了冲动但没有亲密、和承诺之间发展的感情。
3.空洞式爱情:主要以承诺为主,例如“包办式婚姻”这种纯粹为了进入婚姻摆脱单身模式进入拥有配偶模式的感情关系,缺乏感情联系与亲密感的“内核”。
4.浪漫式爱情:拥有亲密关系以及激情体验,但是不包括对于未来的长久规划。例如“一夜情”这类关系模式,属于浪漫式爱情的一种。
5.伴侣式爱情:拥有亲密关系和承诺,但是没有激情体验。比友情关系要强烈一些,但缺乏激情,是比较四平八稳但是能够长期且稳固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
6.愚蠢式爱情:拥有激情体验与承诺,但是缺乏亲密关系。例如“闪婚”“闪离”这一类因生理上的冲动支配直接进入婚姻的关系模式。
7.完美爱情:同时具备以上三种因素,代表着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爱情”关系。
除却以上七种之外,还有一种是非爱慕关系:缺乏以上三个因素,对待感情持冷漠态度。
爱情三元理论主要用于向人们说明:爱是由多种感觉的混合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存在,并且是一种“动态”的、能够通过人为努力去调整的一种结构形态。
(三)爱情的生物系统理论
美国生物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则从人类的生理角度上提出:爱情是由我们身上三种既相互联系又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统:即性欲、吸引力、依恋来控制我们分泌出的物质成分组成的。
1.性欲: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出的性荷尔蒙进行调控,使人们产生交媾、生殖的冲动,这种生物信号会促使我们去寻找配偶,进行生育繁衍。
2.吸引力:由大脑内分泌出的多巴胺和5—羟色胺调控,多巴胺能让我们在爱情中获取到更多快乐、兴奋情绪的感受,而羟色胺则会让我们保持冲动去不知疲惫的进行对快乐的追逐与索求,让我们拥有一直将情感关系继续维系下去的动力。
3.依恋:由人体大脑下视丘与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催产素(oxytocin)来提供和启动我们依恋他人的愿望,沉醉于与伴侣在一起时感受到的温馨、舒适的情感感受。
因此,在我们人类的生物本能中就拥有着繁衍的本能驱使,而去追寻爱情关系的部分,只是虽然拥有去追求的本能,但关系的维系与经营依然需要我们付出时间、耐心、精力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