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同事,他的英文名字叫 Waiter 。在中国人扎堆的外企里,遇到古怪的英文名本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何况他的中文名字叫王威特,这样发音相同便于记忆起名方法也不失为一种逻辑。由于经常在工作中与他合作,我总是时不时有一种冲动想提醒他:如果叫 Victor 或 Werhter 应该更稳妥一点。前者落落大方,后者充满诗意。
这种替别人操心的的想法不值得发扬,所以我也一直没有真的把这样的建议告诉他。时间一长,我发现其实他对这个问题有充分的认识。旁人的提醒并不能为他提供任何新的信息,自然也不会得到他的重视和正反馈。言下之意,起这样的名字是王威特有意为之。可能是有不为人所知的客观原因,或者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根本就和我们不在一个维度上。
今天,王威特坐在我边上打一个关于员工福利帐号的电话。他和电话另外一头的专员反复核对自己的身份信息。在一旁的我心血来潮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父母给你起这个名字难道是为了对应这个英文单词么?”(客观的讲,Waiter 的发音应该比 Victor 和 Werther更接近“威特”)
接下来他的回答让我吃惊。
“我本没有英文名字。”
“我母亲给我起威特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怀着我的时候正值海湾战争爆发。我母亲每天看到报纸上有关于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报道。心系世界母亲大人于是发愿,这场战争谁赢,孩子就叫什么名字!”
“于是,我就叫了威特!”
我说:“海湾战争初期伊拉克军队实力更强,科威特是在美国带领的盟军的帮助下才打赢的这场战争。所以,二十多年前你有很大的可能被起名叫王拉克。”
他接着说:“我母亲那个时候在温州乡下,啥都不懂。无知无畏。”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周围的很多人处在生儿育女的人生阶段。给孩子取名,也是很热门的话题。抛开上一辈人干预的因素不谈,我周围的朋友为儿女取名的时候大多都是将自我意志投射到子女的名字上。如果用生僻古子,多半是能对港台艺人如数家珍。如果用取单名很可能常常以文艺青年自居。正常人的思路都是这样,父母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给孩子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事实,常常事与愿违。
如果你把杀人犯的名字列出来,往往不乏伟光正的好名字,大名字。那些社会精英如马云、雷军之辈也不见得就有一个多么出类拔萃的名字。
这里有一个非常诚恳的建议,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方式是你自己也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王威特的母亲成为了他的榜样。做一件事情,你需要寻找一条你自己认同的标准,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做决定。王威特为自己取英文名字,和她母亲为他取中文名,两件事情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我们先不讨论这样取名字这件事情本身是否有好处,但是如果要影响你的下一代,恐怕行动大于语言的灌输。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王威特是温州人。这个群体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风光无限,凭的就是一种务实的精神。什么叫务实,其实是对简化客观世界认知,减少决策成本的一个方法。取名字时思前想后,患得患失到头来并没有什么用。
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要只关注我对子女做了什么,要更多想想我为什么这么做?我是否希望孩子像我一样去对待同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