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经济学》:理查德.伊斯特林。幸福经济学是近几十年出现的一个新兴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感受、满意程度。
从个人层面出发有三种因素会很显著地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分别是: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和家庭生活。其中,人们对收入水平的感觉,会更多地取决于社会比较,也就是自己的收入是不是比周围人高、是不是比周围人增长快。所以,如果大家的收入都在增长,那么个体和整体的幸福水平,都不会明显提升。不过,还是有一种办法,能让我们从这种“零和博弈”当中解脱出来,那就是,更多地关注自己取得的进步,而不是沉迷于社会比较。虽然,这是一件反本能的事情,但我们还是应该多多提醒自己,记住这一点。跟收入水平不同,人们对健康状况和家庭生活的感受,都更多地取决于自我比较而不是社会比较。所以,改善健康状况和家庭生活,是对于所有人都适用的、通往幸福的道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社会的整体幸福程度也会提升。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从国家层面出发,制定财政政策改善经济和民众生活,把幸福指数作为国民福祉的重要衡量参考,以及设置各类“社会安全网”项目(比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社会援助、养老金、产假和陪产假等。这些“社会安全网”项目,对于那些生活条件较差的人来说尤其重要,能显著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世界公认的,“社会安全网”铺设得最全面、最深入的,是一些北欧国家,比如挪威、瑞典、丹麦和芬兰。这些国家的安全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也因此被称为是“福利国家”。根据经济学者们收集到的实证数据,在同一时间点上,跟其他国家相比,这些福利国家的幸福指数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另外,在一些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国家中,随着政府终止了很多社会安全网项目,国民幸福感急剧下降。所以,总体来看,“社会安全网”的设置,能提升国民整体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