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做的好与坏,并不是用努力来衡量,如果你都不需要努力就能把工作做好,那才是职场需要的精英。作为职场六年的“小学生”飘过,经常听到员工反馈“我已经努力了”,每次都还要面对那一张无比真诚的脸,就好像每次假期前的朋友圈配图“不要和我谈休假,我的心里只有工作”,工作就是他的全部。我想说:抱歉,你的工资不是按努力来算的,你的努力更加不是公司给你升职的理由,努力是为了更有能力!
所以“努力”这样的褒义词,最好留给别人去评价,而不是自己来标榜。就像别人说“你好帅”,那才是真的帅;自己说“我好帅”,那是真的不要脸。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为你的“努力”买单,努力不等于有成果。你所谓的努力就是:每个周末都夹着本书去图书馆看书,还顺便带了耳机;每天晚上加班都加到很晚,但其实白天都在和同事聊天;去健身房健身4个小时,3个小时在拍照。
越是把“我已经努力”挂在嘴边的人,其实越难成功。因为成功者懂得保持优雅,而隐藏努力的狼狈。就像天鹅在水上轻松优雅地游着,但其实它们的脚在不停运动,只是藏在别人看不到的水下。同时工作也像你为老公切水果,那叫做家务。但如果你懂得把切好的水果摆成心形,那就叫创造生活的惊喜,应该得到一个吻。同样一份工作交给两位员工,其中一个就会苦逼地干几个小时,把所有他能找得到的数据统统罗列出来,仅A4纸就给你打印了二三十页。另一个则会先跟你了解,你要这个数据想做什么?都要哪几类的数据?……不到一个小时,他给你交上来个总结,讲述几类重要数据,这个数据形成的原因,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借鉴的是哪几个方向。OK了!完事儿!
“我已经努力”这话,无非是掩饰自己叫苦、认怂的熊样:“我已经累到不行了,这活儿还是别找我了吧。”这样的情况出现三次,基本就耗光领导对你的信任。因为“努力”这两个字,本就是站在职场起跑线上的每个人应有的觉悟,这是最基本的角色设定。一个整天把“我已经努力”挂在嘴边的人,就像医生嚷着“我要救死扶伤”、教师喊着“我要教书育人”,不是很可笑的事吗?
有个教育经典故事是这样说的:父亲让孩子移走花园里的石头,孩子想了各种办法,石头纹丝不动。父亲问:你用尽全力了吗?孩子说是。父亲说:不,你还没有尽全力,因为我就在你旁边,你却没向我求助。所以你只是机械地努力而已!《挪威的森林》永泽有一句话:“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在机械地劳动,但那不叫努力。” 机械式的努力,只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这看起来是努力,其实是脑子的偷懒。在《上位》这部电影中,樊娇凤问罗臻:“我要怎样,才能更上一步?”罗臻告诉她:“你必须改变你的做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