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艳分享987天。网络中级五期。2019.11.20
这几天看书看到的案例及听到的案例,几乎都是关于孩子不愿意去学校上学的。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 首先,应看到不愿意去学校的孩子,能来到咨询室见咨询师,不论其是怎么到来的(有的是被家长哄骗来的),都是难得的。只要在咨询室,孩子愿意开口,从某方面看,其也是想要解决问题的。其次,既然都不愿意上学了,来咨询室时,一定带有抵触情绪的,当然也一定一个重要的理由支持TA 不去上学的。一方面大部分孩子心里面都默认咨询师是家长、老师的说客、“帮凶”,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一方面他们又好奇咨询师是何方神圣,比家长、老师还厉害有招。所以,如果咨询师不是家长、老师搬来的救兵,那聊聊也无妨。否则,一问三不知,要么以沉默抗拒,要么答非所问。既然聊不到心坎上,就废话少说了。第三,孩子都是聪明的,当然也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作为咨询师,大约是知道孩子不愿意上学,不仅仅是孩子出了状况,而是整个家庭环境出了状况。或许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导致的,或许是父母关系影响的,或许孩子的人际关系困扰所致,或许是孩子想要与父母为他好的之间的冲突引发的,或许……或许……,每一个不愿意上学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理由。
当初步了解了以上不愿意上学孩子的背景信息后,接下来就是怎么和孩子聊了。一是聊孩子想聊的话题,而不是家长希望的或要求的。二是,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家长焦虑的上学的事儿。三是对于孩子聊的,多以未知、好奇、欣赏、接纳的态度陪伴、倾听,多引导、启发,不评判、不指导、不建议。四是,当足够的尊重、耐心、包容、观察在时,当孩子将憋在心里面的话都讲出来时,TA 想要的话语权、自主权、平等权得到适时满足时,TA 坚持的对抗性或叛逆性或非理智性的行为将同时会有所松动,接下来的走向定会是皆大欢喜的。当然这期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否则也会半途而废,或反复无常。下面举个类似的例子来说明,从兴趣爱好入手,顺其自然地过度到解决“问题”,有点曲径通幽,或者殊途同归吧。案例来自于《教师、学生和家长焦点难题解决方案》一书。如下:
[杰・海利在1986年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医学博士米尔顿・埃里克的故事,谈到埃里克松如何与位不愿识字的学生进行合作的:
有一天,一个应该是上七年级的男孩被带到我这里,但他不识字。他的家长坚持要求他读书。他们用尽一切办法剥夺他的一切,试图强迫他读书。他所有的暑假都被迫接受家教。但是,最后他还是大字不识。
我开始尝试和这个男孩交流,我对他说:“你父母特别固执,你知道你自己不会读书,我也知道你不会读书。但你父母把你带到我这里,并坚持要我教你读书。你我之间应该忘掉这一切,我应该为你做些事情,并且我希望我为你做的能让你喜欢。现在你告诉我,你最喜欢什么?”他说:“每个夏天我都希望和我爸爸去钓鱼。”我问他在哪里钓过鱼?他告诉我,他爸爸是个警察,曾经在科罗拉多、华盛顿、加利福利亚钓过鱼,甚至打算去阿拉斯加的鱼。他几乎在所有的海岸边都钓过鱼。我便开始问他,他是否知道他爸爸曾经钓鱼过的城市?我们拿出美国西部的地图,试着找到这些城市。我们不是在研究地图,只是想找到那些城市的名字。
我故意搞混一些城市的位置,以便他来纠正。我试着寻找科罗拉多州的温泉镇,却在加利福尼亚州寻找,他不得不纠正我的错误。但他不是在学习,他是在纠正我的错误。他很快就学会找到我们感兴趣的所有城市。他不知道他实际上是在阅读这些城市的名字。我们通过找地图和寻找钓鱼的好地方,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他愿意下次再来和我讨论如何钓鱼和用来钓鱼的各类钓饵的问题。我们还从百科全书里查阅有关各种鱼类的知识。
8月末,我说:“让我们跟你老师和父母们开个玩笑。他们会在下学期开学的时候让你做一个阅读测试。你父母和老师会非常担心。然后你一开始就只做一年级的阅读测试,并故意做得磕磕碰碰。然后再做二年级的测试时,做得好一点。最后再非常漂亮地完成八年级的测试。”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识的玩笑。他就那么做了。]
亲们,上述案例有何启发?思考?和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