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寒暑假,学校安排了许多活动类作业,有家务劳动、社会实践、有生物种植、有手抄报等。很多家长和学生不以为然:做这些有用吗?中高考考吗?是不是就是形式主义?
应该说,很多这样的作业是隶属于综合实践类。综合实践是一门国家课程,它包括我们在学校上的信息技术,还有劳动教育、研究性学习及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等。
综合实践是一门国家课程。既然是国家课程,那是国家行为,是必须要上的。但是由于除信息技术外,其它内容没有列入中考(山东省在新高考之前也考的),因此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我们也看到,虽然学生的课程表上有这门课程,也订了课本,但是几乎都是被占用,除了上级检查,几乎没有学校去正儿八经地上课,甚至学生都不知道这门学科的老师是谁?
但是,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学知识,不仅仅是考学,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者,因此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新时代的特征。
学校有课没人上、学生上课不用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说学校不懂得他的重要性是不对的,于是为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学校和老师布置了假期来完成综合实践课程。
国家出台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于这门国家课程进行详细的规定。
我们家长和学生也因此不能短视,要高度重视。课程性质是: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大家看重要不重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观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例如初中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2)责任担当: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要开展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识,愿意参与社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想我们家长和学生们应该明确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因此我们对老师们布置的实践活动类作业就不能可做可不做了。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
我们的家长要给予学生帮助,做孩子的学习助手,甚至是合作小组的成员。我们要创伤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工作。对于学生的研究性课题研究,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甚至我们也要参与其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成为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