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解丟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之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是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魏王欣然从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在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是庞涓的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来,当时庞涓也正辅助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自己,遂以膑刑将孙膑致残,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膑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都邯郸,孙膑制止他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庞涓归路中途伏击,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遭伏击,与齐军战于桂陵,魏军长途跋涉后已很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又遭到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扬天下,世传其兵法。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洪峰;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他,就像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
孙子的比喻十分生动形象: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