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概百分之70以上的年轻人都会习惯处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中。
这是我开学初就开始观察调查,发现的。
他们对正在发生的很多事物都感兴趣,
但很少会有人去付诸行动,更多的是过去一段时间就会遗忘,然后在某一个时间段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周而复始。
可以确认年轻人们对很多事物是充满着好奇的,但为什么愿意去尝试的还是少数人呢?
因为“应该是做不好的。”---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回答
同学说,他一直想要学文,尽管他在中学阶段语文成绩真的很一般,反倒是数学成绩一向很好。
但他对于历史、政治真的是很感兴趣,除却正史之外他读过很多的史料,对历史中的那些波澜充满着渴望,充满着好奇,他想要去学文,去寻找答案。
他的朋友买了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儿》,他第一次知道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来描写,他迫不及待地跟朋友借来了全套书籍,废寝忘食地读书。
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别人读着文摘,他在读明朝;
语文老师布置的经典语录摘抄,别人交上的是五六张纸的名句摘抄,他的记录本上满满都是记录着徐阶、张居正等等明朝巨擎的妙语。
有一次考试,他写了篇议论文,文中多数采用了明朝里的经典实例,这篇作文他拿了很高的分数,这是他作文拿过的最高分数。
他很高兴,仿佛找到了如何攻克自己语文不好的方法,他已经想好在分科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文科。
结果到了分科的时候,他的父母告诉他“选择文科,你考不上本科的。”
他最终选择了理科。
这之后,他每天就开始抱着数理化开始啃书。
晚自习跟朋友们之间串教室闲聊的时候,都有人在讲故事。
比如,某人出去玩,回来的时候用文言文写了一篇文章;
比如,某人在课上二愣子般地跟老师争辩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把老师说得哑口无言;
比如,那个被说地哑口无言的老师布置了五篇散文背诵,一群人背得苦不堪言,那个二愣子下课后被一群人围在一起揍了一顿。
哪怕他们都是在吐槽,他也是很羡慕,他也很想跟老师怼一顿,然后被一群人圈在一起揍一顿。因为那样的生活,他没有体验过。
又过了几年,那时候大家都已经上大学了,他也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理科专业。
同学聚会上,有一拨人聚在一起聊世界形势的发展“你怎么看川普上台”……他本以为可以插上嘴,却发现他们说的自己都不知道,他完全插不上嘴。
其实他也不觉得学文就那么重要,只是想看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景。
很多人会说,他们的家长经常劝告他们学文没什么前途的,但有些人还是会选择这条路,因为走上这条不确定的路,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看到了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性。
(2)
我认识一个朋友,小A。
大约来说,家长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孩子安安稳稳的,不求一生富贵,只希望孩子可以健健康康的,小A的父母也是这样。
但小A不愿意,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那个让他时刻感受到安全感的地方。他告诉我,这样的选择,他的父母会感到伤心,他也会觉得难过,但他还是觉得很有必要,他需要离开那个始终给他安全感的地方,他怕自己待久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开他的,他一直都很明白,安全感最大的来源在于自己,总有一天他只能靠自己。
他是这么说的,告诉我的时候他还给我看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有他,有他的父母,还有不能算十分漂亮但是看起来很温婉的女孩。
我很感谢小A可以给我分享自己的故事,他的故事给了我很多的动力,让我觉得有些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如果没有这段故事给我的动力,现在的我也就不会遇到那么多有意思的人了,他们告诉我原来生活还可以是这样子的。
有一位40余岁的大叔,老父亲身体瘫痪,做生意失败,合伙人欠款不还,身边的人都劝他不要再继续做生意了,认命吧。
他不信,现在他重新起路,做化妆品、服装生意,生意非常好,老父亲的身体也被照料地多有起色。他说自己不信命,只信自己。
还有在学校里认识到的一个很厉害的创业者,他应该是比同年龄段的人都要厉害得多了,每次见到却也感觉还是和以前一样。
他是从兴趣起步的,最开始的时候和朋友们一起建立了航模协会,再然后不知怎么的就开始了创业,开始做航拍,做VR技术,我还记得他在做VR的时候,不说洛理大概国内知道的人也不会多吧。现在也是发展得十分棒。
身边的很多朋友会抱怨说,我们的学校只是个普通二本,我也曾经抱怨过。但当我知道身边有着这么多优秀的人的时候,我感受到的只有羞愧,不行的不是学校,而是我们。
尽管这所学校能够给我们的资源没有那些名校多,但是我们就已经把可以使用的资源的都使用好来提高自己了么?
这个问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我也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说不出口的,包括我在内。
自这之后,开始明白,相对于别人告诉你说“你应该是做不好的。”更可怕的是你自己告诉自己不行。
做事情,喜欢估算成功率,以前的我对这个看得很重。但打那以后只要有百分之三十成功率的事情我就敢做,似乎是变得有些不靠谱了。
但如果搁一年前有人告诉我说,让我一周内做出一个节目,包括全部的策划还有片头片尾、视频拍摄剪辑后期,团队的组建,鬼知道有多少东西……我应该会大骂他是神经病。
现在,我应该会平静地询问他:“我还有多少时间,你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天知道当领导告诉我,还有四天就要迎新晚会的时候,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
有时候,不逼自己一把,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一旦跨过那道坎,就会觉得以前所抗拒的再也不是事儿。莫名有些后悔曾经错过的机会。
(3)
朋友说,他也很后悔。
他曾经拒绝了一位特别好的学姐(想歪的自己去面壁思过)
事情是这样子的,那时候他还是大一,那时候的他对很多东西都很好奇,碰到什么问题就跟好奇宝宝似的问个不停。
他们学姐真的很不错,只要是能够解答的都会告诉她,解答不了的会提供他思路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
那时候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地方,想要参加学姐的部门。
学姐告诉她,参加她们部门是需要经过重重选拔的,他觉得很不合理,想要去争辩,却发现学姐对他的想法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重视。
他放弃了,不仅仅是因为室友告诉他好麻烦啊,更是因为他也觉得自己可能达不到那种程度。学姐没有再劝,他们失去联系了。他选择了一个加入难度偏低的部门,成功地度过实习期留了下来。
时间过得很快,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换届临近眼前,朋友回顾一年的时间,发现自己还是什么都不会!
这一年的时间,他并没有学到很多的东西。只有当部门有活动的时候,他会参与进去,看到朋友们时常的点赞还有偶尔的惊叹,他迷醉于幻想,以为自己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但是美梦没有持续很久,现实很快来临,他终于发现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没有取得多少的进步。看到同班同学小C这一年中取得的进步,他沉默了。
小C想要参加的部门不要他,他在实习期结束后就没有被留下来。
那天的例会结束,结果宣布之后就散会了,所有人都离场了,小C留了下来。虽然他没能留到最后,但是他仍觉得自己要做好最后一件事情,把会后的场地清理好,这是他的职责。
小C不知道,就隔着一道玻璃,有一位还没有离开会场的部长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于是他向小C部门的部长询问了情况,愿意给小C一次机会。小C抓住了这次机会。
尽管他对于新的部门一点都不了解,完全都没有安全感,丝毫不知道该如何去操作。
部门对他们一视同仁,没有因为他是新加入的就对他特殊对待。
那一段时间,小C过得很难,写出来的策划从来都没有通过,大半夜写出的稿子被部长批成了狗屎,日常例会上,部长没有点名批评他,但他知道说的是自己。
这几乎要把他逼疯,但他仍相信一句话“打不到自己的,终究会成就自己”当他写出的策划被第一次认可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做到了。
这样的勇气,是他不曾有过的。
(4)
逃离“安全感”,远离自己最熟悉的环境,想要得到新的突破,这是一件没有毛病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会发现,这不仅有好的一面,也会有想象不到的一面。
比如,面对新环境,你可以迅速地适应么?如果你是个性格十分内向的人,那也有可能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孤僻吧
比如有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我们可以认为他会学会怎么样去照顾自己,但是也不排除生活仍然不能自理。
但这些东西,你不尝试下,你怎么知道自己会是哪种呢?
逃离“安全感”,我们可能会收获到很多东西,也有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但那怎么样呢?
至少我们逃离过了啊,我们见识到了安全感之外的东西,在一个没有熟悉感的地方,任由自己去触摸,去感触那些陌生的东西。每一次的接触,每一次指尖的碰触,都是一次新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