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2023年12月份的上半月,整个互联网江湖都在盯着东方甄选这家多少带点传奇色彩的公司,“小作文”事件带起了一阵流量飓风。
芃篙作为一个之前只看过两三段董老师的短视频、从没在直播间消费过的普通路人视角,选择在尘埃落定之后才聊点看到的有意思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芃篙发现在事件之中我没有任何的立场和经验,来产生一个自己的观点。反而在过程中看了各种自媒体大V的观点,再吃瓜到最后时,似乎是找到了一个路人视角在热点事件中提升认知的好办法。
01.众说纷纭
据芃篙的不完全统计和不负责任的记忆之中,在各个进程节点中,很多大V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比如有从头部网红和MCN的发展规律视角,断言董老师和东方甄选必然分手的;
比如有从东方甄选的传统经营模式与头部网红的新模式之间的认知断层,推导后续几种发展可能性的;
比如有针对李佳琦和李子柒案例做对比分析的;
比如有通过董老师过往的人设与粉丝基本盘,判断董老师不会离开的;
比如有猜测幕后黑手、猜测去“董”化发展的必要性、猜测各种小视频背后的逻辑关系,最后建议董老师出走创业的;
比如有说董老师千万身价,东方甄选几十亿市值,一群吃瓜群众操什么闲心,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得了。这多少有点嘲讽人“沟命海心”的意思了;
甚至还有易学大师通过看相,分析出这次不会分,明年某个月才会分的……
咋说呢,从众说纷纭渐渐到群魔乱舞,大家也可以在各自的信息茧房里尽量多的去翻翻关于这件事的不同角度的各种观点。从现在这个事后的时间点来看,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起来。
02.真相
大家都是普通人视角,没有人是上帝视角来看整个事情。那么在没有足够多的、足够可信的信息的前提下,包括当事人在内,没有人可以完整地知道整个事情的真相。最后大多数归于“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的思路去找一个各自信服的理由,继续过日子。
芃篙观察到有一种声音弱的可怜,在讲有没有一种可能,没有阴谋论,公开的信息绝大部分是可信的。
比如不知姓名的小编确实是自己操作,没有人背后授意,或者是个人错以为得到了授意;
比如前CEO就真的是因为过度疲劳,在那场著名的回复中做出了疑似高调给粉丝开会的摔手机动作;
再比如俞老师是真的在平衡老骨干和新势力之间没有找到很稳妥的办法,才导致一系列事件升级,而不是所谓幕后的大黑手等等。
从概率上说,当然都有可能。但是如果都是这样的原因,不利于传播,有立场的自然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作出合理的质疑;没有立场则会从自己的固有认知出发,说这不可能。
举个例子,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么大一家公司,员工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不可能发布自己的观点。但真的不可能吗?“草台班子理论”的案例其实能找到很多,哪个当事企业不是响当当的行业顶级地位呢。这个真相其实东方甄选可以查明,但是不好公开绝对的细节。只是公开了说自己流程管理上有漏洞,大家也多半选择了不相信。
某种程度上讲,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相,只有大家各自愿意相信的真相。
03.互联网可以没有记忆,但你我要有
对普通的路人来说,其实真相也没有那么重要,那什么才是重要的?芃篙觉得单纯的吃瓜只是在浪费时间,参与到争吵大军中则更是浪费精力。想去通过热点提高思考认知的朋友不如在观察各方观点的同时,学点真东西。怎么做呢,大概可以分三步。
(1)筛选有真东西的观点
什么叫“真东西”呢,其实就是说是在表达观点,而不是表达某种情绪。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一个观点,往往有论据,有逻辑,整个观点由论据去解读证明的逻辑是自洽的,是讲得通的。最好是在我们之前认知范围之外的,那至少跟咱们现有的认知相比是深了一层的,既然想要提升,那肯定是跟强者学习,否则那不是“跟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么。
如果没有任何逻辑,只是表达情绪。那唯一的价值就是分析,情绪背后是否是带着立场和目的来的,尝试去识破它。
(2)保留那些违背我们固有认知或价值观的观点
虽然说大多数人都在路人视角,但是大家都有一颗容易被忽略的对号入座的同理心。你是打工人,那多半天然就觉得董老师委屈,甚至都不在乎董老师自己到底是不是觉得委屈;你是管理者,那多半能理解所谓“去董化”的逻辑,只是觉得当前的做法很蠢。大家会自动把自己带入到想代入的角色,有时甚至都不太会在乎当事人的自己的想法。在立场之外去延伸,还有一些就是我们的固有认知或者价值观。你是相信真善美的,那就会天然抵制阴谋论,觉得那太厚黑;你是喜欢阴谋论的,那就会自动去猜疑各种看起来很朴素的结论,会觉得那很傻很天真。
但是对于想提升认知的你我来说,需要刻意忽略那些违背我们现有认知的观点带来的不适感。某种程度来说,可以认为是突破固有认知茧房的一个办法。并不是说毫不保留的吸收各种观点,而是先保留一段时间,尝试去理解它里面的逻辑和视角。
(3)让时间的验证这些观点
最后一步,就是等待热点退潮,尘埃落定。之前通过筛选和保留的各种观点,可以通过最后的信息来做一些验证。这些大V的断言和推理,去思考为什么命中了、为什么没有命中,或者为什么局部命中,是一个拓展思维和认知的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互联网可以没有记忆,这不要紧;但是想要提升认知的你我需要有记忆,用现实来验证记忆中的逻辑、方法、理论,是不是行之有效的。从而来做“厚”我们自己的认知能力。
04.“我”的观点的形成
曾经有位大佬在直播间讲学习谁的观点、判断楼市的动态之类,有人就在问“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这位大佬回答说,"我"的观点不重要,因为"我"的观点不对任何结果产生影响。
芃篙认为这个观点本身就非常的“实在”,也很实用。大佬虽然影响力不错,但是确实还没有到可以影响大趋势的程度,就更谈不上需要有一个个人观点。他的逻辑也很清晰,看操盘手的逻辑和思路是什么,找到趋势,跟随趋势。可能他还没讲的是,如果某天他真的具备影响趋势的能力,那么他就会有他的观点。
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心态和思维也是具备借鉴意义的,有点类似于“空杯”的逻辑。独立思考的目的不一定是非要有一个自己独立思考结果的观点,而是说可以在众说纷纭中,去芜存菁,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可以找到自己认可的逻辑自洽的观点。所以,先通过方法从各方的观点里选靠谱的,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评估体系,是普通人认知成长的一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