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舞台正中央,摄影师已准备就绪,灯光打在脸上,在场的30余人都在期待着奥克兰艺术节开幕式。我是当地的艺术家代表, 所有人都在等我开始一场2分钟的英文演讲, 我需要用一场精彩的演说,把中西方文化联结到完美。
这场演讲结束时,掌声从各处响起来,半年内坚持看TED视频和苦练英文的习惯,竟让自己跳到这样的高度。我微笑示意,在片刻间闭上眼睛,脑中突然闪现5年前刚刚落脚新西兰时的窘态——把两个巨大的箱子拖在身后,在机场向人询问麦当劳的位置,陌生的国家和我磕磕绊绊的英文,令吃饭都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远行时最怕遇见稀稀拉拉的雨,它偏巧就发生在那一刻,每一滴都像提示我落入平凡的征兆。
几天前和国内的朋友聊天,得知据一些消息讲,中国未来的教育计划可能不再把英文作为必修课。
当英文老师已5年的朋友说,“学生和家长为这消息狂欢,家长早就认为英文没用,自己毕业十几年都没有用过半点英文,学生更是怀疑这些字母的作用,恨它们总是给自己拉分。我没办法让他们相信,一门语言不只是语言,它是一门工具,是毕业10年间,制约一个人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读过一些类似的新闻,看到过很多人对英文的误解,在校大学生觉得四六级就是英文的全部,学编程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领域没有学英文的必要,甚至连热爱旅行的人都坚定英文无用论,“世界在与中国接轨,现在连出国旅行都能在景点看到中文告示牌,学英文不就是浪费时间嘛!”
早年读李开复的致大学新生的信《大学四年应该这样度过》,他把英文与数学,计算机,互联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我用大学四年的英文专业学习作为佐证,英文并不如其他学科那样可以迅速发挥作用。在那几年里,我实在称不上是一个认真的学生,我嫌弃教材陈旧,考试制度僵硬,甚至到出国之后,我依旧觉得“学英文不如学技术”,在奥克兰的某街区,我租了一块巴掌大的出租屋,房东是中国人,邻居是中国人,出门左转即是亚洲超市,右转就有成片的中国餐馆,自带从东北菜到广东早茶的选择范围,我每天开20公里去上班,目的地是一样的情景,我遇到过一个问路的人,他放松地说着中文的姿态,一瞬间令我脚下的土地发生了迁移。
这是我完全可以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绝大多数人一生所拥有的日子,一边身在远方蓝天下一边享受祖国美食,日子左转右转地过,不必和另一种文化发生什么关联。
可是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英文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技能,它的奇妙在于它可以延伸到一切领域中去,并把这个领域的边缘推到更深远的位置。它是工具,视野,是让人不断跳出舒适圈的一个缺口,我甚至可以说,它具有改变命运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个女孩,因为长大后的我们,能够抓住并且确定拥有的东西,实在太少太少了。
我在新西兰的第二年去商学院读书,和半个教室的印度学生坐在一起,另外一半是我的同胞,锻炼英文的机会依然稀少。我那时在一家中餐馆后厨内工作,和当地文化基本绝缘,人生如果这样发展,大抵也差不到哪里去,但二十几岁的姑娘,怎会轻信这就是命运仅能给我的东西?
我的生存艰难,时间有限,每周买一份英文杂志,闲时从相对简单的八卦里记录好的表达,我也有看TED的习惯,十几分钟的视频涵盖从生命到科技的范围,我本性羞赧,在学习英文这件事上却极致热情,从演讲中摘抄的话第二天就想办法用进生活里, 耳朵眼睛和嘴巴都成了我的老师,我宁愿走远一点的路去当地超市和收银员闲聊天,去吃不惯的当地餐厅体验另一种文化的食物,在上班时看到当地客人就练习英文会话,我的磕磕绊绊,渐渐变成了游刃有余。
那之后我不断得到更好的工作,捕捉信息的能力还有把信息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有多么重要,英文具有放大光辉的效用,除去令一个人找到更好的发展平台,就连音乐,书籍,美食,好酒……一旦缺失了英文都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享受。
到了这一年,我的人生又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改变,连中文写作这件事都借由英文把我推向了更高的平台,我申请加入新西兰作家协会,推荐我申请的朋友说,“上一次作协邀请了村上春树来做演讲,你说不定也有机会,他们需要会说英文的亚裔作家。”
我在一次活动上认识了Simin,再一次加深了我对英文改变命运的认识。那时候她在法国修完硕士学位,回国做英文教育。我认真听完她做的分享,为一个普通女子逆袭之路感动,“我从小向往远方,一个人挣脱父母的约束去法国读书,如今带着十几个国家的旅行经历回来,把自己一生热爱的英文当作事业,每一步都按自己的心愿走,如今反倒成为了父母眼中的骄傲。”
Simin和大多数我所认识的姑娘一样,她生长于一个传统的家庭,世界似乎只有眼前那般大小,缺乏色彩和刺激。大概是普通人家的姑娘,对梦想更有一份偏执, 她说,“和别人相比,我显得有点孤独”,Simin用整个青春期构想外面的世界,电视上播放的《老友记》成为她了解世界的媒介,那些音调迷人的台词,渐渐成为Simin脱口而出的语言,那些角色的自由,渐渐成为她走出家门的决心。
每个人通常遇到几次改变人生的机遇,旁人看起来似乎是一步登天,其实每个转折点的发生都需要长时间的积淀。
Simin在成为“闯遍天下”的英文教师之前,曾在法国有过三年的艰难生活,她需要打零工赚生活费,需要克服语言的障碍,需要承受10门考试挂掉7科的挫败感,她曾以为自己和英文再无关联,却咬牙坚持下来。命运永远垂青于努力的姑娘,Simin的学业在第二年有了进步,她开始用课余时间教授法国人英文。
在说道这段经历时,Simin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这也是她如今的教育理念,“英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它是联结来自不同地方的新朋友的频道。英文能够对一个人产生的最大帮助,就是让他不断地跳出舒适圈,去看一看,如果把“这么多年英文一点也用不上”的想法转变为“每天学习一点”,人生该有多么不一样。”
英文改变一个人的作用极其缓慢,却细水长流,毕业5年后,当初在校园里读着同样专业的同窗已经有了不同的职业,那些坚持学英文的同学,与不再和英文发生关联的朋友相比,他们的视野似乎更开阔生活更有趣,他们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他们更容易跳出舒适圈,他们更相信自己,他们懂得如何挑选一家西餐厅,他们与你喝咖啡时突然认出音响里那一首Lionel Richie的歌,他们的书架上放着Jack London的原版书,他们的晚间是一杯红酒和一部Robert Preston的60年代的歌舞剧,他们指着另外一张面孔兴奋地说,“看,那是Shirley Jones!她后来剪了短发,依旧迷死人!”
二十几岁时,如果不知道学习什么,英文是最好的选择,在精力最旺盛的年纪选择一个全能的工具,去为迎接那个更好的自己做准备,它也许是你升职的台阶,也许是你出国的跳板,也许是你恋爱的资本……
走在三十岁的路上,我越来越频繁地听见这样的话,“我想移民,但不会说英文。”“那个电影好看?怎么没有中文翻译?”“我的同事被公派出国,领导说只有这一个人懂英文!”“追我的男孩是个英国人,但我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我5岁的孩子去上英文课,回来嫌弃我什么都不会……”
很多时候,当你拒绝接受一门新的技能,你失去的,是命运可控的那个部分。
现如今,英语除了是一门被世界公认的通用语言之外,还肩负着桥接不同文化和世界的作用。学好英语,不仅仅可以拥有进入世界名企和职场晋升的通行证,它更可以为你打开多彩世界的大门,更直观地去感受和体验世界的精彩,对自己的未来也能因此作出更完善的规划。作为一家创始50多年的卓著语言培训机构,英孚一直致力于“打破语言、文化和地域上的障碍”。此外,英孚已经5次被任命为奥运会官方供应商,并为其提供语言培训或教育服务。
在去年的2016里约奥运会期间,英孚成人英语团队远赴巴西,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进行了一场“Why Learn English”的交流。在采访中,拥有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职业的街头路人纷纷表达了他们对学习英语的认知,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教育可以对世界有更好的认知”、“语言是我们连接新文化的基础”、“英语让我们打破地域的屏障”等等。
英语作为奥运会的官方用语之一,因为有了这支强力的文化粘合剂,无论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还是游客都可以在比赛场上和生活中都“力争上游”并且“悠游自在”,即便是非英语母语的人也在努力用学英语,让世界无界。可见,英语已经从一门单纯的交流工具逐步演化成人们与世界沟通、最终实现自我理想的方式之一。
在2016年,英孚携手品牌代言人胡歌推出两款宣传视频,借助胡歌自身的优质形象、并结合英孚的品牌特色,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收获显著传播效果。胡歌借助自身的巨大影响力将“英语有多好,世界就有多大”的信息传播给大众,通过影像与消费者进行了一场关于英语学习的探讨与互动,清晰简明的宣传标语也传达着一种通过“教育,让世界无界”的美好理念。
在中国,英孚在全国50多个城市拥有近200所英语培训中心和数百万学员。在英孚的专业师资队伍中,绝大部分外籍培训师来自英语母语国家,具备TEFL或其他专业资格证书,接受过严格面试、全面培训,掌握前沿的教学方法,他们致力于实质性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也一直都是英孚的基因之一。
英孚研究网络与世界顶尖大学紧密合作,共同探索语言学习、文化交流、前沿教学、创新性评估的未来发展,这些开创性举措将着眼于了解有效的语言和文化学习。
今年,作为创新精神的传承,英孚自助研发的首款免费英语口语学习APP——英孚英语24/7已隆重问世,帮助英语爱好者随时随地、随心练习。此款APP现已登陆Apple Store和安卓市场,可直接扫描以下二维码免费下载体验!
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