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有一个选择的时候,他是痛苦的;当一个人有两个选择的时候,他是两难的;当一个有三个选择的时候,他是自由的.
这句话是我一位很敬重的老师说过的,但我还要在这后面加多两句,"自由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控的,你有可能轻易滑向沉沦"。面对选择和改变的机会的时候,究竟是真的需要转向还是因为自己懦弱害怕困难。拖着拖着可能时光瞬间流失,但秉着对自己负责、理由不充分不罢休的精神,怎么可以说转就转呢?
我经过探索、试错,两次专业的转变,现在对做选择的方法论做出总结,第一篇先从投入产出的衡量和自省着手,比较繁复;后续会从自我价值和行业特点入手,比较好操作。
废话不多说先上一幅我自己总结的方法图。
投入产出比
如果接触过经济学的同学肯定知道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成本是超出物质范畴的,它还包含了我们的时间和用这个时间做别的东西的收益.而这里的"投入"和"产出"也是超出了物质的范畴的.它们包含以下因素:
假设A=>现状,B=>拟转方向
罗列因素
-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指的是信念(Belief)、原则(Rules)等内容。放在"Cost"一栏表示的就是做B要投入的自己原则或价值的牺牲。比如某些同学觉得我们行为处事以不干扰到别人为原则,那如果他要从事推销拉客的工作,他的心理支出就是要牺牲掉或者破坏他这条原则。而Return指的是完成B后自己信念价值的彰显,自我满足的达成。重视创造的人在完成一个设计后那种满足感就是心理的Return。 - 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指的是情绪(Mood)和感情(Affection)。情绪支出就是学习和实践B中产生的比较压抑和负面的情绪,感情支出指的是自己要牺牲掉的为A附加的感情(比如我在学习设计的过程当中建立的创造者和专业人员的荣誉感和满足感就是感情支出)。情绪收益则是在学习和实践B过程中产生的愉悦的和正面的情绪,感情收益指的是为B新附加的感情,比如我要首次转向法律时,获得的收益就是作为潜在金领人士的自豪感。 - 金钱因素
金钱因素自不待言,投入学习A(沉没成本)以及B的费用,学成B之后获得的金钱收益。 - 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的成本是学习和入门A(沉没成本)以及B需要的时间,而收益是成功入行B并站稳脚跟后相较A省下的成长时间。比如按照平均水平来说我学习A行业后需要10年以上达到行内有话语权以及年收入50W,而B只需要5年达到有话语权以及年收入50W以上,那时间收益上我获得了五年。 - 精力因素
精力因素成本方面包含的是在学习和工作A与B过程中要付出的平均工作时间和健康,收益则是在B站稳脚跟后你能享受到的生活品质的提升。收益有可能存在负的,比如生活品质收益有可能为下降。
归总所有因素,衡量收益与成本。
设置权重
各个因素之间权重不一定一样,哪个收益能抵消那个成本也不是固定在同一因素内,我们先把自己对照着罗列出来的因素一个个排序,遇到纠结处就mark下来。因为这些因素必然涉及到我们的深层追求,而我们此时可能还不够肯定自己的深层需求是什么,进入自省的环节。
自省
这个环节需要拷问自己的深层需要,其实与心理因素对应,但它的确定会决定你其他因素的分量。你给自己定义的使命是什么,行事原则是怎样?原则贯穿生活方方面面需要不断总结,使命只有一个。
我自己实践并归纳下来,对于自己的使命有两个类型的方法:
1.罗列式
2.跳转式
罗列式
罗列式讲求短时间内大量罗列,从罗列出来的表象归纳出共通点或者关键点。
安静的场所,纸笔,写下100件自己渴望做的事,分成“现在可做”,“学习技能后可做的”以及“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比如跑个步是马上可做的,学会做一个设计师需要学习技能,成为业内领军人物非长期积累不可。可以整理在excel表格,把同类别的排到一起,特别是需要相同属性技能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发现倾向做的事情的属性(享乐型?宏图霸业型?)。
安静场所,纸笔,写下自己想达成的价值,一直写直到情绪大幅度波动触动泪点(可能数条可能上百条)。比如“我想当个亿万富翁”,“我要给这个世界光和热之类的”。如果泪点高或者很难找到让自己心潮澎湃的,可以把罗列出来自己内心有情绪起伏的标记下来,归结起来看能不能找出共通点。比如我自己就是希望“一生活出不止一种可能,并因此而激励别人加入到突破自我勇于探索的行列”。不过老实说,前面占比更大,我考虑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似乎并没有跳出自我满足的藩篱。
跳转式
跳转式其实就是跳出环境限制的框架,反观自己。这个是来自NLP的方法,详细可以参考李中莹先生写的《重塑心灵》。主要步骤是:
- 列出自己很想获得而又没有的事物(环境);
- 有了这个事物你会去做些什么(行为);
- 做这个是为了满足你的什么愿望>满足这个原则又是因为你觉得什么很重要>这个价值会把你带往何方。
也就是列出突破环境限制想做的事情,问自己三次甚至四次“为什么”。这样会让把自己一步步拷问到最深层次的需要。当你抵达最深层次需要的时候,你再往回看,自己的环境是怎样,都有什么资源,我能用什么自己能做到的方法满足这个价值?
我在这个过程中是质疑自己转向最激烈的时候,我也更加勇敢地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我渴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新思想碰撞激烈,四周都是敢于突破框架的人,这样我才更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所以我曾经的计划是出国留学,学习本专业。但是成本投入高,时间投入也高。因此我就考虑转向。我要去的地方应该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尽管竞争激烈,但大家却互相尊重而且乐于分享,非常自由。所以我开始考虑互联网行业。
资源
核心能力
核心技能在打造简历以及求职中被广泛应用,但意义不止于求职,因为这其实是transferable skills。底层的能力如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感知能力等等,有大专业前提下的如编程的算法与架构能力。这些能力核心就是超出了学科和专业的范畴,所以成为了我们转向所拥有的资源之一。
有两种对应找出核心能力的方法:
- 顺推:由我们目标行业常要求的品质和事务出发,提炼出基本能力。像是互联网行业,由于技术更新极快,所以要不断学习新技能,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技术的能力会很重要。
- 倒推:由我们曾经做过的有那么一点成绩的事情归结出其中体现的能力。两年前我和朋友搞过一个公益的教育工作坊,宣扬自由主义和理性精神,最终虽然不成气候,但起码办过一期,那就可以不知廉耻地先给自己标注“执行力”和“注重理性精神”这两项核心能力。
在标注这些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反问自己,我有事实甚至数据可以证明吗?
环境因素
也就是上面自省环节提及的。环境因素涉及到自己能动用的财力和人脉资源。
信息搜集
具体执行开始,各种数据深扒,或许通过直接经验或许通过间接经验。填写投入产出因素,自身匹配的资源。搜集到一定程度,就能比较准确地评估自身、清晰想象在B工作的常态是怎样。以下是我自己采取的各种渠道:
经过这一系列步骤以后,相信哪怕是偏执如我们一样的人也会觉得,够了,convincing enough!
我的两次转变发生在半年内,在外人看来,那简直是剧烈而且多变的。只有我极亲密的人是了解我整个流程和动态的,我的好友说,“天哪,你简直像是被什么东西扯了去一样。好像有什么东西套住了你,让你不得不围绕着它跑啊跑。”我当时听了觉得简直精辟了。这就是在讲我这半年来的状态,我被迷人的充满诱惑的认知上的自由所吸引了。这种自由暂时没办法让我实现彻底的身体自由,让一下子我具备跳出所在区域的资本。但那是possible的。
而且想想看,那是多么的让人感动。从前环境所强加给我的枷锁一个接一个被解开,其他的也摇摇欲坠。我跳出了本专业的藩篱之后,投入更多精力到研究底层的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中。也因此接触到许多技术大牛的博客和思想。他们正正是因为看遍无数技术,需要快速更新,所以他们反而超越了技术的框架,看到了本质。我现在只不过是稍有接触就受到了诸多启发,这表示我在这些领域了解太少的同时,却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改变了我的观念,完善我的学习和工作的方法论。甚至现在让转专业的我去和本专业的师弟师妹说点本专业的学习问题我都有了新的更好的看法。
在过去两三个月里,我主要任务变成了信息搜集做决策以及底层的核心的可转化能力学习。每天大量的冲击,还有多次的失败,多次的总结。一天下来,我舍友在晚上终于看到我的时候问我究竟干了什么,为何不见了踪影(因为我把一切与我价值无关的或者低效率低锻炼量的课都逃掉了)时,我都感觉不知从何说起。只能笑笑而过,说,在继续学习要学的东西。
而最近这将近一个月来,为降落到互联网行业的正式实践已经启动。接下来几个月的核心工作都会集中在做我的个人作品中。我简直迫不及待要加快速度了。然而我分部分时间出来考试,cramming mod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