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聊起自己的童年,跟很多同龄人一样,儿时都曾经有那么一群小伙伴,亲密无间,一起玩闹着长大。很多人都是在与童年伙伴的相处中,学会如何融入群体,学会如何争取与妥协,学会如何关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甚至学会领导与被领导,初窥成人社会的丛林法则。
今天都市里的孩子已经被各种保护罩和密集的时间表包裹得密不透风,别说一群孩子,甚至偶尔约上一两个小朋友在家玩,都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曾经的年代的确值得怀恋,然而我们是否需要为孩子刻意营造那样的环境呢?或许未必,因为时代变了,每一代孩子都只能活在属于自己的时代。
“我们能焦虑的都是小事。”正如梁冬所说,不妨放弃对细节的焦虑,把眼光放远,去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
现在的小孩最匮乏的是想象力
我在我爷爷家度过了童年的一两年。当时的广州,冬天没有暖气,很冷,作业做完了之后,没有任何的娱乐的可能,于是就把自己躲在被窝里面,就只能给自己做一件事情——做白日梦——我们童年的时候,会因为匮乏,而滋生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对于未来的想象力。
现在的小孩子,他们既是很不匮乏的一代,又是很匮乏的一代,他们最匮乏的,就是跟同龄的一大群小孩子长期亲密无间地成长。
就在这个小伙伴相处的“丛林法则”里面,你要学会忍耐,大孩子要学会怎么领导小孩子,小孩子甚至要学会忍耐。包括今天跟你好的女孩过两天跟别人好了,你怎么办?我认为这是他们最大的缺乏,因为他们就没有“首孝悌”了。
让孩子活在属于自己的时代不要为孩子的未来设限小朋友跟小朋友玩在一起的时候是最开心的,但确实今天如果想帮孩子约一个同学来玩,那得错开各种补习班。这件事情如果大家都这样,也就算了,也就只能这样了。比如说“网瘾”,以前是病,现在不是病了;“孤独综合症”以前是病,现在不是病了;“人格分裂”以前是病,现在不是病了。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时代,我们只能够让他活在他的时代里面去。确切地说,你能焦虑的都是小事,真正的大事儿焦虑也没用。比如说,假如他们生活在了一个可以克隆人的时代,你还想传宗接代?你先想想怎么克隆自己吧!以前人类之所以希望传宗接代,是因为内在的基因决定的,你必须要把你的基因找一个新的肉体传下去。
但是如果这个肉体是可以通过干细胞打印的,通过细胞培养再生成的,你可能就不再那么执着于你儿子是不是再生个儿子出来了。你考虑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让你去下传呢?为什么不把我自己传下去呢?”
我的结论是,不要为我们的孩子的未来太多的操心,太多的设限,保证他有一种快乐的习惯,保证他自己有求生存的能力,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