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了解到于连悲惨的一生,这次,我带来了另外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高加林。
高加林,是路遥先生所作《人生》中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复杂的矛盾和矛盾方面组成性格的当代农村青年的典型形象。在他的性格中,既有自尊、自信、自强、富有理想的一面,又有自卑、自负、自私的一面;既有乐观、倔强、勇于追求的一面,又有悲观、懦弱、虚荣的一面;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黑格尔说:“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高加林的性格就是这种复杂的矛盾和矛盾的诸方面组成的统一体,是独特的“这一个”。
是不是感觉有点似曾相识,没错,高加林的人物形象于于连的性格特点是很相似的。他们虽然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的个人奋斗经历有着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低微,不安现状,都想通过不当的方法实现理想,最后都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他们的失败是由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造成的。
首先我想说他们的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出身的卑微和性格的倔强
出身和背景对一个人来说影响是巨大的。而出身和背景又是自己不能选择的。因此面对不同的出身,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性格,进而演化出不同的命运轨迹。
于连和高加林出身卑微,但都有着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性格。他们富有文化,不失信念,不安于现状,以期追求理想的生活。于连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是小资产级知识分子。高加林是祖辈辈面朝黄土的地道庄稼人子弟,是个农民。他们同是小生产者,都迫切要求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于连钦慕上流社会,高加林向往城市生活。他们都是执着的追梦人。
但二者对自己出身的态度以及各自性格的倾向性又有所不同。
于连,为自己卑微的出身而深感自卑。他很讨厌自己的家庭,厌恶木匠的工作。因为贫寒而仇视富人,仇恨追求的地方。他憎恨自己阶级的程度,甚至可以从他不屑与仆人一起吃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德・瑞那市长家,他目睹了市长的虚伪和庸俗,更加深了对上层社会的憎恶;高加林,能够正视自己卑微的出身。虽然他也没有做过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但从不鄙视任何一个农民。
于连和高加林的性格就是这种复杂的矛盾和矛盾的诸方面组成的统一体,但又分别是各自独特的“这一个”。于连,有理想、正直、善良,既有勇敢、进取,又有怯懦、妥协。总体来说,勇敢多于怯懦。反抗多于妥协。他的一生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的奋斗历程。他始终在反抗现实的道路上挣扎着,虽偶有反复,但,最后还是归于反抗,并且这种反抗带有明显的阶级性;高加林,自强、富有理想,既有乐观、倔强、进取,又有悲观、懦弱。
然后我想说他们两个都是十足的悲剧人物。
所谓悲剧,即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悲剧性矛盾,再现人生的苦难,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连和高加林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很英俊、有才华。于连能熟练的用拉丁文背诵《圣经》等神学书;高加林虽高考落榜,但他有着非常好的文学和文艺细胞,善写散文、诗歌等。所以,这样美好的人儿所遭受的苦难和失败,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此外,他们的悲剧还在于,都是在即将登峰造极时陨落:于连在仕途上即将迈向轻骑兵中尉的头衔,结果遭遇告发信;高加林因为工作出色,颇受赏识,正梦想着到南方的大城市开启更加美好的生活,却因为一封告发信,被退回到农村。
但于连和高加林的悲剧却有着不同的结局。于连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以后,看透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虚伪,选择引颈就戮;高加林则在失败中觉醒,但他并不绝望,回到人生的起点,重新开始。
于连和高加林的悲剧所体现出的社会意义也不同。于连的死,是对当时虚伪、黑暗的社会的猛烈抨击;高加林的悲剧,则具有浓厚的教化意味。
综上所述,于连和高加林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又各自独立。他们在生活的激流中,以爱情做砝码,去求取成功,但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于连选择死亡,高加林选择坚强,不论怎样,他们都在奋斗的路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无疑是生活的强者,平民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