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对你卧室的物品,有什么误解?
你是不是对你的家,有什么误解?
甚至对你自己,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1.断舍离出发--判断自己
我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如果身边没有齐备的物品,我的心会始终飘在半空。再加上射手座特有的恋物情节,总是会对一些美好的物品执迷,然而又因经济上的贫困,对物品又很节俭,能用就不丢,以上导致的结果就是,总会觉得自己缺的很多,然后就是买买买,在以后翻箱倒柜的过程里,发现一堆有的没的,衣服、手链、各种门票车票机票、以及一些早就过了期的护肤品、茶叶之类,自己已经完全记不得它们的存在,堆了这么多自己竟然还在不停的买买买,想起来真是可怕。
《断舍离》总结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和担忧未来型。显然,我是更多是属于担忧未来型,我会在牙膏洗发水等剩余“一点”的时候就会赶紧买新的,然而每次买了新的,旧的还可以用好多好多天;我会在超市遇到特卖的纸巾等日用品时,买些回家,心想反正以后肯定会用到的,不如趁便宜先买了,导致家里摆着各种现在用不上的存货;我会把超市购物的袋子都留着用来做垃圾袋,结果抽屉里都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袋子;我会把随赠的一次性筷子勺子留着,结果抽屉里乱七八糟放着不知道多少。
2.断舍离发现--对物品的误解
断舍离中,举了一个我印象很深的例子,一位妈妈因为十多年前的病痛折磨自己,当时吃了一种药后身体就好了,她一直记的当时自己因为病痛多么痛苦,所以直到现在那瓶药还在家放着。这就是典型的以“物”为中心,而不考虑与“我”的关系。
读完《断舍离》后,我发现我一直以来都对物品有一种误解,我总会想这个物品外观是否好看,还能不能用诸如此类。而断舍离认为,判断一个物品要从时间轴与关系轴共同来判断,把时间放到“现在”,把主语从物品移到“我”,即我现在需不需要这个物品,我现在用不用这个物品。带着这个观点再去看看房间,就会发现很多“能用”的东西,其实“我”根本不会去用它,已经不知道放在那里多长时间了。
当然虽然明白了怎样去判断物品该不该舍弃扔掉,但是心里难免还是会纠结,“要不然还是放着吧万一以后要用呢,就算不用这东西好好的扔掉也可惜”心里的小人又在嘀咕了,“扔不掉”的问题起初还是会困扰我。
3.断舍离再发现--对家的误解
断舍离中讲了一些方法技巧很大的帮助了我,这里分享两个技巧,也是引起我深深共鸣的两个技巧,第一个方法,把你房间里的物品都当做“人”来看待,把这种关系当做是人际关系来看,你的房间就是被各种人围绕的生活状态,再用时间加关系来判断,我与这个人现在是什么关系?判断下来会发现一般随手可拿的地方都是一些“朋友”,我会经常用到他,他是我的好朋友,还有一些可能是每年见一次的朋友,剩下的就是一些你根本就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且满屋子都是,这会不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呢?但是物品不是人,它不能自己走掉,所以必需你本人采取行动----扔掉它。如此反复,你会发现,屋子里剩下的,都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死党,你的生活将变得简单而又精致;第二个方法,首先思考一下,为什么你去酒店会感觉很方便?为什么你去美容院会感觉很享受?为什么你去咖啡厅会感觉很放松?因为你回家后要面对自己脏乱的房间,不是吗?那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房间收拾的和酒店美容院咖啡厅一样漂亮舒适呢?这代价并不会很高。这个方法让我感触颇深,我发现一直以来我都对家有所误解,我的家并不是真正最舒服最放松的地方,我的家到处充满着一些与当下的我毫无关系的物品,而这,导致了我的家根本就不算是家了,它失去了家的意义,我们重新去思考下家的定义,它应该是最让自己放松最舒服的地方,难道不是吗?
4.断舍离提升--对自己的误解
断舍离不仅是收拾整理房间的一本书,通过断舍离也可以改进很多看不见的世界,断舍离认为,你用的物品反映着你的层次,所以试着去有意识的允许自己使用一些更高级的东西。比如书中说的一个杯子的例子,把自己每天都在用的、即使坏了也无所谓的普通的玻璃杯换成更高级的巴卡莱特酒杯,“总感觉很容易坏掉”、“好可惜啊”、“好重”要是有这种念头,说明巴卡莱特酒杯已经超过了你的自我形象,但等你用到日常随便用都不会感觉别扭的时候,潜意识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所以通过断舍离,我发现我对自己也有一些误解,我总以为我就是适合我目前使用的东西,而我从未发觉,这些物品也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一些廉价的东西会使我感觉不自信,时间长了,我会有我只配用这样的东西的想法,真是可怕。
读完断舍离之后深受触动和启发,断舍离是一本可以让人改变固有观点的书,使得我看清晰,到底是什么一直在影响着我,它不仅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收拾自己的房间,使房间焕然一新,同时也给了我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感谢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