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19:“治国在齐其家”的《诗》学基础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诗经·周南·桃夭》中写:“怒放桃花朵朵艳,叶茂枝繁隐可见。美丽姑娘嫁入门,宜儿宜女宜家人。”先有全家上下老少的欢喜和睦,才有成教于国的对国人的教化。《诗经·小雅·蓼萧》中写“兄友弟恭、一家和睦”。要教化国人以和睦相处之道,先要自己真正做到兄友弟恭,一家和睦。《诗经·曹风·鸤鸠》中写:“为人君者自身所行的礼仪尽合中道,没有丝毫差错,自然可以影响四方之民,为天下法则”。为人君者在为人子时能恪守孝,为人父时能恪守慈,为人兄时能恪守友,为人弟时能恪守恭,在自己的各种人生角色中能成为父子、兄弟学习的榜样,言行足以为亲贤之人所效法,自然便能为天下百姓所效法。这便是治国的根本在齐其家的道理。
不得不佩服古人读书的功夫。作者在这里引述三篇《诗经》诗句说明“治国在齐其家”的道理,所依凭的全是记诵功夫。
一、宜其家人
“一个好女人,撑起三代人”的说法,乍一听,把“好女人”的作用强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实际上却在无形中让婚嫁中的女子身上了有了不可承受之重。作者在这里,引用《诗经·周南·桃夭》,就是试图用出于原始情愫的美好,来点明婚嫁之事对于家庭族人的影响。正像盛开的桃花预言了未来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一样。女人,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风水。一个好女子嫁入门中,最好的结果便是“宜其家人”,能够成为一家人和睦相处的纽带,使全家老少无不相宜。
表面上看,“宜其家人”是一个“好女人”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君子修身的自然结果,是他“修身”以教的根基。没有这个“宜其家人”,便无以“教国人”。只是,真正的君子总是乐于把这个结果归因于“好女人”罢了。
孟子讲“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真正能够行于妻子的道,早已变得浑然不为常人所觉了,俨然那就是“好女人”的“道”。
二、宜兄宜弟
市井哲学讲“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现实世界里,如手足的兄弟常常是明争暗斗甚至公开反目成仇的。即便是同一机体上的手足,各自裹上一层衣服之后,也会变得不敢相认的。
什么叫“宜兄宜弟”?
有些做弟弟的,总想着自己做兄长了会如何如何,反过来,那些做兄长的,说起弟弟的不是也是一套一套的。如此一来,兄长还是弟弟,都很难做好。“宜兄宜弟”是不管是兄长还是弟弟,人家都能做到兄弟和睦,兄弟齐心的程度。做兄长,能做出兄长的样子,让做弟弟的心服口服、无话可说。做弟弟,也能做出弟弟的样子,让做哥哥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这个“宜兄宜弟”是有学问的。倘若只有兄长或者弟弟的立场,断然做不到“宜兄宜弟”的程度。心中必须要有个“上帝视角”才行,内心里先要决定了做出“宜兄宜弟”的结果,而后才会有朝向那结果的修行。毕竟,没有这个结果,一个人还怎么还有资格教化天下人——“和睦相处”?
心目中有了这个“上帝视角”,哪里还会拘泥于什么该不该?只要是有助于“宜兄宜弟”结果达成的,所有的事情都值得做,不分彼此,无拘长幼。
三、为父子兄弟足法
除了处理好与妻子儿女的关系,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关系,在家庭、家族中,还要能够“为父子兄弟足法”。
说到底就是,做父亲时,能够有好父亲的样子;做儿子时,能够有好儿子的样子;做兄长时,能够有好兄长的样子;做弟弟时,能够有好弟弟的样子。在家庭中无论扮演哪个角色,都能抓住要害,做得清楚明白,做到“为父子兄弟足法”的程度。
做父亲的贵在慈,做儿子的本在孝,做兄长的根在友,做弟弟的贵在恭。举手投足恰到好处,切中要害,这便是“为父子兄弟足法”——也就是为自己的父子兄弟所钦服。为自己的父子兄弟所钦服了,才能赢得万民的钦服、信从。
《诗经·曹风·鸤鸠》中的“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就是这个意思。
能够处理好与妻子儿女的关系,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关系,举手投足皆合中道,能够为父子兄弟所效法,如此才能赢得四方之国、天下万民的效法。
一句话,治国在齐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