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高中生放寒假了,要不要帮父母做家务?

对于承担和分担家务,从小就可以让孩子进行这项功课了,到了高中更应该帮助爸妈做一些家务。

1、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承担的义务。

很多时候,由于父母过分强调学业的重要性,总是说“你只要好好读书,其他的都不要你做。”造成孩子从不会动手做家务,即使偶尔扫扫地,擦擦桌子,也往往因做得不太到位而被教训一番,慢慢地孩子自然就什么也不做了。

从家庭内部看,孩子不能自发做家务,甚至发展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就可以这样,指挥别人或等待父母做好一切,不仅失去了学习和锻炼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而且忘记了自己作为家庭一分子应该做的事,对家庭没有归属感,由此延伸出对父母长辈不尊敬,常常处于唯我独尊的状态,缺少感恩的心。

2、不做家务,不会做家务的孩子,自理能力较差。

自理能力指的自己照顾自己的行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要求。

孩子出生后,一直由父母照顾,吃喝拉撒睡都需要父母帮助,随着长大,会爬、会走、会跳之后不能有意识地训练动手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基础的劳动能力,更谈不上自理能力了。

劳动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从做家务开始的,家务繁杂、琐碎,需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和顺序。这样的活动既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能够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家务中碰到的问题,对于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3、家务是家庭成员的责任,不做家务的孩子往往缺乏责任感。

在家里不做家务,对家庭和父母没有责任感,不能体会父母劳作的艰辛,更谈不上理解父母和尊重父母。在外,由于缺乏责任感的养成,对于集体也没有相应的责任感,班级或者团体发生的事情不管、不问、不顾,当然也免不了随意指挥别人,指使其他同学干这个、干那个,而自己从不动手,以至于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厌恶。

一个人具有责任感与参与感,才会把自己视为集体中的一员,才能有意识地努力去维护好这个集体,对于工作、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感引导他自发地给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自己也会更加积极向上。


做家务活是一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服务一家人的工作,培养和安排孩子做一些家务,不仅仅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让他明白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体谅父母、尊敬父母和长辈。当孩子有了家庭责任感,勇于担当的时候,当他步入社会,加入小团体后,他才有会意识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去创造自己的价值和做出自己的贡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