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你自己,做自己,找回自己,尊重自己……这些词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自我意识越来越多的充斥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强的影响着我们。新精英生涯的创始人古典曾经说过一句话: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
自己的样子是什么样子?优秀的样子,有力量的样子,闪光的样子,平和的样子,奋斗的样子,思考的样子,还是什么样子?
这个自己的样子,其实就是自己认同的价值观的样子。崇尚自由,那么你的样子就是自由的样子;追求智慧,那你的样子就是睿智的样子;向往独立,那么你的样子就是独立的样子……
但是社会不是一尘不染的,如同我们中学时物理学科中学习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当合外力为零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则将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外力会是零吗?实验能够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发生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现实中不存在理想状态,摩擦力只能趋近于零,而无法等于零。
鲁迅先生为什么学医,出发点是因为他的父亲患肺结核而死,他很是伤心,于是励志当一名医生,为了在以后能救更多像他父亲那样的患病的国民。由治病救人引发了他学医的生涯。他为什么又放弃了医学转而拿起了文学的利剑呢,因为他后来在日本留学学医之时,偶然间在电影里看到中国民众麻木的状态,于是他想拯救国民的方法是应该去唤醒那些正在沉睡麻木的民众,中国才会有希望。中国在被帝国的瓜分下,就算自己医治更多的人,中国民众不觉醒,就一直受帝国的压迫,中国也就没有了希望。所以他弃医学文,希望用自己的呐喊声唤醒那些沉睡麻木中的中国人。所以他的职业生涯由此发生了改变。
试想一下,如果鲁迅生活在现今的时代的,他会选择学医吗?他会弃医从文吗?也许,答案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就比如我们年轻的时候期待未来自己是什么样子,最痛恨什么样子的人,我们会朝着期待发展,同时规避痛恨的。有一部分人很幸运,他们做到了,还有一部分人,在成长追逐中,have to或者must做了一些改变。Have to是内驱力驱使做了改变,must是外驱力驱使的改变。
我们有时候会说,我变了,变得不像过去那么直接了;我变了,变得不像过去那么单纯了;我变了,变得不像过去那么无所畏惧了……为什么含蓄了,为什么世故了,为什么有所畏惧了,真的是因为我们偏离了之前的轨道,变成了一个自己曾经不喜欢的人吗?
成长,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如同一棵树,它在初为幼年时被扶持生长,在初入社会时,被风雨吹动,挺立的要一直挺立下去。吹歪的,就要成长中扶正自己。
所谓不忘初心,不是让你多年后娶了自己心仪的姑娘,不是三十岁买上了5岁喜欢的玩具,而是你和初心分别是一颗种子,一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