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朋友向我倾诉,最近工作越发没意思,付出的努力好像没有得到应有回报。有时宁愿在家睡懒觉也不愿上班。我在一旁安慰到:工作也像情绪一样,有起有落。调整一段时间就好了。直到昨天我才知道,原来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专用名词形容 - “职业枯竭”。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 . 波特也称其为“职业抑郁”,因为陷入其中的人就像抑郁症的人一样有深深地无助感。
什么是“职业枯竭”?来自百度百科的定义:职业枯竭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当我们步入一个新岗位或接受新工作内容时,会体会到真切的新鲜感和满足感,这是工作的“蜜月期”。在这期间,我们精力充沛,感觉无所不能,像一个全能的“神”,工作积极性也处于最佳状态。随着时间推移,随着你对工作的熟悉度增强,工作重复性增加,厌倦感滋生。这样说来“职业枯竭”是每位职场人士必经过程,但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数年,甚至数十年,依然保持十足干劲;而有的人这种新鲜感却只能维持数月或更少的时间呢?答案是两者在工作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引发新思考,从重复中找到新亮点的不同。
例如:B和C的工作内容中有一项是档案归档,这是极没技术含量的工作。B为了节约时间做更多的事情,ta思考着如何怎样调整更有效工作方法。于是先将整理频次从原来的每天抽一点时间,到一周整理一次,这样节省出每次准备的时间;后来又发现将不同文件归类,再一起整理更好,于是时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ta竟持续数年也没厌倦过。C则采取相反策略,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是一项无意义的事情,于是拖延产生,有时一拖就是个把月,文件积少成多,最后干脆用几个箱子才能装下。看着堆积如山的文件,心情低落,心里发怵,有时等到被领导点名才动手整理。被领导说多了,其它工作的积极性也跟着大打折扣。B和C对待事情的态度不同,最终心里体会完成不同。B能与这项简单工作因重复而建立深度关系;C却因简单,产生连锁反应,工作积极性严重下降。由此总结,对待事情的态度不同,引起的结果不同。
如何延迟或避免“职业枯竭”呢?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找到成就感。我们每个人有着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当内部空间扩大时,自我容忍度增加,对外界适应性也随着增强。每次提出并解决新问题,都是在不断认可和拓展自己内部空间。时间的力量最终会将你推向无坚可摧的境界。
不断学习,拓展职业深度。“职业枯竭”一项重要原因是工作权利空间受限,在有限的权利空间内,个人意志受阻,工作激情和热情减退,消极怠工出现。当我们在职场中不断提升技能,挖掘职业深度时,一个说了算的职场空间就次展开,工作热情也将重现。
拓展与同事等关系的外部空间。关系极大增强我们心里承受力和安全感。心理学一直强调关系的力量,“职业枯竭”这种死能量如果被关系感知和看见,相信也会转化成生能量。
寻找更大的挑战。当我们在不断成长中,总有一天会遇到天花板,勇敢冲破天花板,寻找更多的职业空间。新的刺激和挑战将带给我们新的满足感。
最后,我想说“职业枯竭”是一种常见现象,当我们冷静思考,找到症结所在时,问题将引刃而解,也许也能帮助到你。